少年心事当拿云——读《平凡的世界》

——读《平凡的世界》

来源:华亭煤业集团 作者:王庆素 时间:2015年07月23日 字体: 浏览次数:

法国作家雨果说:“书籍是造就灵魂的工具。”把这句话用在评价路遥的小说《平凡的世界》上,应该是最恰当不过了。这部倾注了作者心血和感情的长篇小说,自问世以来,以其细腻的笔触和丰富的内涵被人们所喜爱,带给了许多人感动与力量,特别是那些身处困厄与逆境中的人们。

1995年的秋天,17岁的我离开了陇东地区大山深处的农村,来到了几百里之外的一所中等专业学校读书。出身贫寒导致的经济生活上的窘迫,一度让我十分自卑。有时候,我甚至能在早晨洗脸的清水中,看到自己雏鸟一般惊恐的眼神。天气渐冷,沙漠地带的风吹到身上如同刺骨割肉,我多么希望自己也能和同舍的伙伴一样,有一件既暖和又合体的风衣穿呀,但是,那需要一百多元,够我整整一个月的生活费,所以只能在心里想想了……多少年之后,翻开那些尘封的日记,仍然深深地为少年时代那段艰涩的生活而自怜。

书籍与人,该不会也有前世注定的缘分吧?就是在那样艰难的日子里,我有幸读到了《平凡的世界》。这部书一开卷的情节就深深地牵引住了我的心:“他(孙少平)蹽开两条瘦长的腿,扑踏扑踏地踩着泥水走着。这也许就是那几个黑面馍的主人?看他那一身可怜的穿戴想必也只能吃这种伙食……”我当时就愣住了,这不是在写我吗?一种似曾相识的感觉吸引着我在一个星期之内就完成了对《平凡的世界》的初读。那一个星期,为挤时间读书,我一日三餐只吃开水泡馍。但奇怪的是,那一周下来,我不但没有因为营养不足引起困乏,正好相反,浑身充满了一种无名的力量。《平凡的世界》中,孙少安的那种不为命运所屈服的负重前行,孙少平的那种不甘平庸执着追梦,田福军的那种对国家、对社会的责任感,以及田润叶、田晓霞姊妹的纯洁、美丽与善良,都化作了丰沛的精神甘霖,滋润了我干涸的心田,涤净了我的卑琐、怯懦与平庸。在一个雪霁的下午,当我读完最后一章,眼前的一切都似乎与路遥笔下的情境一样了——透过宿舍的窗户看去,校园外密集的楼群与广袤的群山,都披上一层银色的外衣,天空中,出现了太阳永恒的微笑。依稀地,我也似乎听见,“一支用口哨吹出的充满活力的歌在耳边回响”,那是“赞美青春和生命的歌”。

自此,《平凡的世界》作为我精神的支柱,伴我度过了异乡求学的岁月。三年后,又是这本书跟随着我在一家矿山企业参加了工作。也是命运的巧合吧?我竟然真的过上了和自己崇拜的文学人物孙少平一样的矿工生活,数年后,还和他一样,当上了井下的班长。

我刚参加工作的那几年,煤炭行业还处于困难期,虽然我们矿井的安全生产条件比路遥先生笔下的大牙湾煤矿要好出许多,但煤炭行业严苛的自然条件和长期以来形成的粗放式经营还没有从根本上改观,“黑乱脏差险”依然是煤矿的代名词。除了没有田晓霞那样的大家闺秀或金秀一样的高级知识分子爱上我们矿工以外,路遥笔下“掌子面”冒顶的情景、墙面上糊着鼻涕的单身宿舍、放肆地谈讨女人的工友,我都见过。

曾经一段时期内,我对煤矿的感情真是复杂得难以言说。煤炭充当着国家的经济食粮,煤矿养活着千千万万的矿工,从这个意义上说,我没有理由不爱她;但煤矿又似乎总是那么桀骜不驯,或者像一位得了“失心疯”的母亲,动不动就会伤害到她的孩子,这一点又让我不得不时刻对她保持警惕,甚至也想过永远地离开。这时,又是《平凡的世界》教育了我,那段时间我重读这部巨著,并结合工作以来的生活阅历进行了深入思考。“贫而不惫、穷且益坚”成了我作为矿工的座右铭,一直到十多年以后,我们的矿山企业逐步发展壮大,我也成长为一名管理人员。

当然,《平凡的世界》作为一部思想内容极为深刻丰富的艺术作品,文字内外的“真、善、美”远非一时半会的管窥蠡测可尽。仅我自己的同学、朋友,也是见仁见智。有人推崇普通农民孙玉厚、孙少安父子的厚道,认为是中国传统文化“恕”道的“活化石”;有人激赏具有平民情怀的乔伯年、田福军等领导的官德,认为是干部正确政绩观教育的楷模;还有人从那一对对普通人的情感生活的恩恩怨怨上,感慨世事的复杂、普通人的无奈。但是,无论着眼哪个角度,不管出于什么立场,通过读这部书,大家都能在普通人超越平凡与普通的必要性上达成共识,那便是,人要成其为“人”,就必须不懈地奋斗,正如唐代诗人李贺诗云:“少年心事当拿云,谁念幽寒坐呜呃”。


[打印文章] [关闭窗口]
分享到:
意见反馈

本页二维码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