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桥上的书香

来源:中煤矿山建设(集团)公司 作者:徐战 时间:2015年06月09日 字体: 浏览次数:

我喜欢站在离他或近或远的地方,但必能看到他。这座环形天桥位于城市的中心,每天熙熙攘攘的人群东上西下,南下北上,天桥的自然颤动和着轻轻的风,桥下的车水马龙于我于他都无关。

他很专注,厚厚的眼镜有时耷拉到离鼻尖很近的位置。他很魁梧,稳稳地坐在自己装书的箱子上,像塑像一般,我不禁有些担心起来,生怕他那魁梧的身躯压碎了书箱。

他一定很喜欢书,喜欢读书,所以选择卖书,与书为伍。

“这本怎么卖啊?”

“您给三块五。”

“三块,三块就拿走。”

“小哥,这是最低价了,您也得让俺赚两毛钱吧!”他扶一下眼镜,接过交易成功收来的钱,紧接着又回到书的世界里。

站在他的书摊前随意翻翻,他并不理会。从《三国演义》《白鹿原》到金庸、梁羽生,再到《意林》《特别关注》,他手中的书不时变化着。仿佛大隐于市的圣者,书中的喜或悲尽在他股掌之中,周遭的繁华喧嚣与他隔绝一般。

那是个春风和煦的傍晚,夕阳借助商场的有色玻璃四散开。我的心情莫名烦躁,行走在这个不属于自己的城市中,漫无目的。从毕业,除了上班就是吃喝拉撒,我的世界简单而忙碌。虽然经过努力,工作和生活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时常会有种被掏空的感觉。也试图宽慰自己,人生本就是平平淡淡,但那句“这绝不是我要的生活”魔咒般折磨着我的灵魂。

这次我不是专程来到他书摊前,烦躁的心情让我不能停下脚步。蓦然,路遥的《平凡的世界》,这本曾经激励我度过了多少个艰难日子的书,出现在这嘈杂的天桥上。我放慢脚步,驻足在天桥的另一端。

于是我想到孙少平,那个怀揣梦想、脚踏实地、不怕艰难困苦勇往直前的小伙子。孙少平为了更高的追求,不顾家人的反对,只身来到城市,为了生存,他放下在读书人的架子,当了一名揽工汉。后来在铜城煤矿当上煤矿工人的孙少平,虽然每天都要经历繁重的劳动以及身体上的折磨,但他从未放弃,他用自己坚韧的双手创造出了财富。他从未忘记精神的追求,每天晚上,在小床上,伴着昏暗的煤油灯,从书中汲取着精神的食粮。孙少平用劳动改善了自己的物质生活,又从书中品尝到了幸福的甘露。

于是我想到大学时的自己,大学时的几个暑假我都没有回家,留在学校所在的城市为来年的学费四处奔波。家里穷,学费没着落,我不能“坐以待毙”,也不忍再让“老弱病残”的家人愁白了头。

租了间简陋的房子,带了几件日常用品,刚刚安顿好便匆匆开始了找工作。促销、发传单。一天下来,嗓子哑了,腿肿了,拖着疲惫不堪的身子回到住处,连吃饭的力气都没了。几天下来,算了算,除了付房租,水费,电费,所剩无几,只好再多想办法。第二天我站在了家教市场。家教市场竞争激烈,加上找中文专业的很少,一连两天都毫无所获。太阳炙烤着大地,热浪越涨越高,汗不断地从黝黑的皮肤里冒出。我不能气馁,因为我无路可退。第三天终于找到了一份补习高中语文的家教,急忙答应下来,一天三小时,没有谈报酬,因为我对那位家长的一句“我不会亏待你的”深信不疑。但两个月后,那位家长却只给了我应得的三分之一。我死活不肯,毫不退让,那位家长才又极不情愿地拿了100元给我,便将我扫地出门。

夜深了,一切逐渐平静下来,孤寂阵阵袭来。捧着路遥的《平凡世界》,禁不住将孙少平与自己联系起来,孙少平站在桥上揽活,我在街头找家教;他出卖体力,我出卖脑力。为了生活,我们殊途同归地站在了一起,只是孙少平遇到了一个好雇主,而我却没有他命好。内心翻江倒海般难过。穷,多么可怕,它使一切变得艰难,但不能因此失去前进的勇气,不能在命运面前屈服。跌倒了,爬起来,即便已爬不起来,也要爬着前进。

就这样,白天带家教搞促销发传单,晚上阅读从图书馆借来的书,暑假结束后,虽然挣来的钱对学费来说只是九牛一毛,但我却经历了很多,学到了很多,坚强了很多。

天桥下长长地灯光打断了我的思绪,他已经在收拾书摊,正准备结束一天的生意与阅读。我猜想着他的境遇,也许他并不富裕,因为他总会讨价还价,多挣两毛钱。但他却是充实和幸福着,因为书给了他像孙少平一样的收获。

我终于明白自己为何烦躁,在那些更为艰难的境遇中,孙少平、卖书人以及大学时期的自己,都未曾忘记读书,而今,自己只是忙于工作和生活,久久远离书本。

“流水之声可以养耳,青禾绿草可以养目,观书晓理可以养心。” 在这个浮华的城市中,读书可以使得易于冲动、浮躁的心趋于平静,读书能让迷失的人找到回家的路。

曾经看过一篇《晴耕雨读》的散文,作者从农民到城市中的知识分子,又渴望回归半耕半读的生活,何尝不是一种神仙般的奢求。

天桥那边,他拍打书的声音催促着我赶紧走下天桥,回家,吃饭,然后读书。


[打印文章] [关闭窗口]
分享到:
意见反馈

本页二维码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