聆听清脆的奏鸣
原本普通的矿工,在井下工作的二十多年,凭着踏实肯干,勤于思考,善于实践,完成了一系列技术创新,为所在单位安全生产、节支降耗打下了基础,曾经荣登晋煤集团古书院矿2010年劳模光荣榜。
他叫王振亮,是古书院矿综采二队检修班班长。
2006年他刚当班长时,井下一些大型机械发生故障后,还是将整体部件运到井上维修,十分不便。如采煤机中的摇臂。一个摇臂两三吨重,要把它从采煤机上卸下来,取出滚筒和截割电机,将坏摇臂运到轨道巷,再把新摇臂运回工作面进行安装,至少需要七八个人干一个班,不仅费力耗时,还存在拆卸、运输过程中磕磕碰碰的安全隐患。麻烦的是,这个摇臂常出故障,一个工作面采下来,就要折腾两三次。王振亮琢磨两个问题:一是故障部位,究竟病灶出在哪里;二是提前把脉,能否在它刚开始发作就察觉,从而避免大面积病变。带着这两个问题,每次机修厂的师傅修理机器,他就在一旁看,结果发现,他们拖上来的庞然大物,毛病大多出在一个小轴承上,更换的基本上都是一轴轴承。原来是一轴轴承破烂后,珠块掉下来很容易把其它齿轮打坏,整个摇臂就不能工作了。至于提前诊断,他是通过机器试运行时的声音。正常的机声,犹如奏乐清脆响亮,但只要听到撕破布般的嚓嚓声,准是一轴的轴承烂了,这时赶紧停机维护,就可阻止向周边扩大,减轻机器内部损坏程度。
那么能否不卸摇臂,只取一轴就地更换呢?那样不仅节省人力和时间,而且安全系数高。问题的关键就在于技术。尽管他平日非常用心学习摸索,感觉能行,但还是有些顾虑,万一卸下一轴却安不上去怎么办?那样不仅提高不了效率反而会延误生产。创新要承担责任,走老路又不甘心。就在他为难时,得到安全队长和有关领导的支持。他确立了目标,对如何进行一轴的拆卸、更换、安装,从人员分工,到过程中的每个环节,都做了全面细致的安排。在班里检修工的配合下,王振亮仅用了一个多小时,就成功更换了新的一轴。从此以后,只要一听到撕破布般的“嚓嚓”声,他就停机取下一轴,换上备轴,采煤机就可重新工作。现在要完成这项工作,只需两个人一个小时,而且在他的传帮带下,负责检修采煤机的维护工,都可以进行一轴轴承的更换。
王振亮不断创新,成果显著。仅2010年,他就完成了机组滑靴化的加工改造、液压支架推移改造、机组行走部安装工艺流程改造三项技术革新。他掌握的电牵引机组摇臂故障处理技术、机组过度调节技术及各种设备模块故障处理技术,解决了很多采煤工作面机电疑难问题。但井下现场复杂,井下的机电故障多变难测,目前的革新成果不可能解决所有难题。很多时候,王振亮与他的工友,还得依靠原有经验加上强体力劳动,来完成检修任务。
2010年4月的一个晚班,王振亮和他的工友就遇到了一块巨大的矸石把溜子链拌断了三处的事故!断链是常见的,如果上链断裂、且断链两头距离较短时还容易处理,但那天断的是底链,断成了四截,有一处断开距离足有二三十米。由于看不见,寻找断口就颇费周折。发现溜子无法运转,且地面以上明显部位都没问题时,他与检修工开始爬下去寻找病灶。这样的查找非常不易。180米长的溜子,每1.5米分为一节溜槽,每个溜槽留一个观察孔,通过小孔向下望去,如果看到的是煤,就要抽出插口上的抽板(每隔15米有一个抽板),清理干净后查看链子是否完好。链子完好,说明断在别处;看不到链子时,才是找到断口了。但找到断口不等于找到断链,要继续找,直到看见断开的链子后,才能先卸开固定链子的接链环螺丝,然后将沉重的大链与刮板背到断裂处进行套接。那天的断裂处不在机头或机尾,也就是说无法直接接链,他们就先用单体柱把上链往后推,直到富余出五六米卸开,再将大链和刮板背至可容纳人干活的地方。他与另两位检修工有的蹲着有的爬着,有的拿工具有的搬链子,终于接好链试机时,却还是不能正常运转。第二次寻找、修理,完工后试机时依然不行。眼看大半个班已过去了,怎么办?王振亮通过值班长向调度室申请,延长检修时间,继续寻找第三处断链。在超过正常下班时间近四个小时时,断开距离最长的链子才完全接好。按下电钮,溜子轰鸣着飞转起来,他们悬着的心才放了下来。
王振亮带领的检修班就是这样,负责在静止状态下对采煤机、液压支架、皮带、电气和三机(工作溜、破碎机、转载机)进行维护检修工作,以保证生产班正常采煤。在机械化采煤的今天,机械设备可说是井下生产的前提,是全矿安全生产的重要一环。责任感让他钻研技术,忘我工作,自然也付出了超出常人的时间与精力。
在四六工作制的一线队里,一个检修班与三个生产班循环上班。他常上晚班,作息时间与自然相悖:下午四点半,吃晚饭。五点十分,到工区参加班前会,了解当天井下情况、安全隐患问题及注意事项,对当班人员进行责任分工。晚六点,准时到澡塘换衣服乘猴车至副井井下车场,再换送人车到工作面。八点前,他就要带领全班人员与上班各岗位人员进行现场交接。夜里两点下班前,将检修好的设备交给生产班。上了井,洗完澡,三点多钟到工区后,先填写运行台账,再根据本班工作情况对每位班组成员进行评价打分,若井下现场有未完善的地方,还要书面向值班长汇报。做完这一切,回家吃过饭上床休息时,最早也在凌晨四点多。若遇到故障,可以想象要工作多长时间。而一项项技术创新,从最初的思考到制图成型到反复实验成功,大部分工作都是在业余时间完成!
这么消耗体能的工作,是否会让他一副倦态?见到王振亮师傅,他的精神头消除了这样的疑问;见到他的妻子,就什么疑问都没有了。笔者与王师傅说话的两个小时,他妻子一直坐在他身后,时而用手轻拂一下他背上的灰尘,其实可能什么都没有。王师傅的江苏话不太好懂,有的字重复几遍都不行,他妻子就跟他一同认真地解释,但最终还是写到纸上才能完全明白。
家庭和睦,上司支持,工友配合,使他心无旁骛地在一方天地里施展才干。王振亮从一个机电维护工到技术革新能手,从普通的检修班班长到劳动模范,经历了艰辛的探索实践之路。如今他不仅技术过硬,管理有方,而且带动大批检修人员,成为机电技术能手,他们为采煤工作面顺利生产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这个基础的重要标志,就是聆听到金属碰撞的清脆的奏鸣。而他的事迹,他们的故事,也像那清脆的奏鸣曲,值得细细聆听。
(作者单位:晋煤集团古书院矿)
煤矿文联动态
-
2024年7月5日,由中国煤炭工业协会、中国煤矿文化... [详细]
-
4月18日至19日,中国煤矿文化艺术联合会第六次会员... [详细]
- 中央社会工作部召开全国性行业协会…
- 万福迎春·中国煤矿文艺志愿服务走…
- 第十届全国煤矿文化干部高研班正式…
- 2023年《阳光》杂志、全国煤矿文化…
- 中国艺术报:“一团火”的矿山追梦…
账号+密码登录
手机+密码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