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雨绸缪 守护平安

来源: 作者:卫密香 时间:2012年08月25日 字体: 浏览次数:

关于生命,世人有过很多比喻,生命如水,生命如歌,生命如树,生如夏花般绚烂。然而要想守护好生命,尤其对于煤矿,对于直接从事一线工作的人员,却不是一件轻松的事。每天平平安安下班,永远是众多目标中最为首要的大事。这一点,在古书院矿综采二队副队长张建胜那里,被诠释得几近完美。

张建胜自1978年到采煤一线工作以来,从条件简陋、安全系数极低的炮采,到机械设备齐备、作业环境良好的综采,他始终绷着的一根弦,就是安全。只要一下井,这根弦便警惕起来,主导他细心严格对待每一个瞬间。俗话说常在河边走,怎能不湿脚?但他做到了。不但自己一次次脱险,而且时刻提醒工友,避免事故发生。1999年,正值壮年的张建胜被队里任命为安全质量验收员。一次在下水平(9号煤)91306工作面的一次老山回柱放顶中,一个瞬间刻进了他的记忆。因当时井下地质条件不好,水多,底板软,巷道顶板破碎,侧压大,回采工作异常艰难,矿上便采用了沿空留巷老山放顶的方法对巷道进行支护。沿空留巷工序复杂,巷道内支护的柱子多,回柱放顶过程中所面临的不安全因素也多,所以就用边采煤边撤(回)柱、采一循环撤一循环的方法,也就是老山放顶。撤柱时,因现场最高处只有一米左右,所以人只能深度弯腰或蹲着才能进去作业。当时端头工已用锚链拴住了支柱,支柱中的液体也放去了,柱也已被拖倒,但顶板压力早已使单体柱深深钻入松软的底板,无法直接拖出切顶柱外。就在端头工准备进去拖时,张建胜发现,失去支撑的顶部开始下沉,巨大压力已使顶板出现裂纹,上面的矸块很有可能坠落!这时候人绝对不能进去,而在外面用手拽,胳膊又不够长,所以只能用长拉钩钩住锁疙瘩往外拽。张建胜立即阻止了端头工,自己去找长拉钩,并再三嘱咐,一定不能进去!一定要等我回来!但当张建胜拿着长拉钩疾步返回时,性急的端头工还是进去了!快出来!张建胜边吼边一个箭步上去拽他出来,几乎是同时,一块一米多长三四百厘米厚的矸石砸了下来!

端头工吓得魂飞魄散!

多年从事高危职业,张建胜练就了超常的敏捷,也养成了他阻止别人冒险、遇到险情自己上的习惯。上面那件事不久,又遇到顶板垮落(也就是冒顶),支护工作完备后,需有人上去做勾顶处理。一个副班长准备自己上去,但他看他身材比较高大,又那么年轻,而下水平顶板发生情况时不同于上水平(三号煤),没有任何声响,很难发觉,就以自己身材瘦小、身体灵活为由坚持上去。当爬过棚顶,再往上爬时,突然感觉不对劲,有细渣子往下掉!他掉头就往回返,人刚刚落地,顶板再次垮落,矸石落下撞到下面的棚梁上弹回来打到了他的肩膀,他休息几天又照常上班了。多年后提起这事,他还是非常后怕。他不敢想像,如果当时是一个经验不足的人上去,会是什么后果。

如果说,避免小范围内的危险必须具备时刻防范的细心、敏捷的思维和身手的话,那么,救助覆盖面很大的危险,就需要更高的智慧、勇气和耐力等多方面因素。2003年,寺河矿因一次性采全高遭遇大面积软煤带控制不了,集团公司组织老矿人员前去支援,张建胜作为古矿十名支援队伍中的一员,体验了前所未有的紧张战斗——一场与无形敌人智慧交锋的战斗。当他第一眼看见像大礼堂一样空旷的塌空区时,他心里感到一阵阵发虚,不知道这一来还能不能回去。但一投入工作,他就与所有参加支援的人一样,什么也不想了。在七米高的支架上,在煤帮以里八米宽处,救援队开始打木垛勾顶。张建胜是负责将传送上来的木料垒砌成垛的成员之一。为了让木垛坚实稳固,他临场发挥,将木料首尾相交,木垛之间互相连锁成金字塔状。下面的人只管送料,他在上面接一根打一根,一个班下来,就打了七个,手腕疼得都抬不起来了。这七个木垛,一个四十二层,一层二根,经他接手的木料就将近六百根,不用说将木料安放稳妥,就是接到手里再随便放下,也不是一个小数啊。能将一堆零散的木头筑成支撑大面积顶板的塔,需要多强的耐力与坚持!这种耐力与坚持在所有人身上体现出来,能汇成多大力量!最终,寺河矿井在救援队帮助下排除了险情,恢复了生产。寺河人动情地说,还是老矿的人有经验,有办法。经验和办法,在这里撑起了安稳的天空。

张建胜在井下一线工作三十多年,从普通采煤工到炮采排长,从安全质量验收员到综采二队副队长,多次获得的矿、集团公司先进荣誉称号,都见证了他敢闯敢干、勇于拼争、甘于奉献的无畏精神,不管在哪个岗位,干什么工作,那根生命安全之弦,始终没有放松过,他当之无愧地成了安全先进典型人物。这些年来,经他处理的隐患不计其数,被他现场制止违章的人也数不清。他提出的安全合理化建议,被队里采纳的就有百余条。这些建议,对有效预防井下事故,默默无闻地起着作用。在险情重重的井下一线,在险象环生的作业现场,不正因为有许许多多这样的人,许许多多次准确预测与防范,才将隐患消灭于萌芽状态,保住了自己和他人的生命,保全了一个个幸福的家庭吗?

生命之重,重于千斤。

未雨绸缪,守护平安。

(作者单位:晋煤集团古书院矿)


[打印文章] [关闭窗口]
分享到:
意见反馈

本页二维码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