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煤·煤矿·矿山人
一
二十年前,当全家决定落叶归根到一个千里之外的地方,梳着羊角辫的我,曾问父亲,那是一个什么地方?父亲沉吟片刻说——有煤!
只两个字,印象却格外清晰。
之后,踏上这个叫做“元宝山”的小城,从年少到年青再到中年,在这块“传说中有元宝”的土地上一天天走来,才在深深浅浅的探寻中,真正理解了父亲的概括。
至今犹记,年少时围坐在小煤块燃起的通红炉火旁,听奶奶讲马头琴故事的一幕:红红的火苗,映照着奶奶的轻言慢语,温暖着我的年少时光,那是关于“煤”最早的记忆;父亲是典型的知识分子,大学毕业远赴边疆支教,但父亲的哥哥和弟弟都在家乡的矿山工作,他们的儿女也大多子承父业,他们与父亲的谈笑风生中,三言两语,总绕不开煤的字眼,流露着浓重的矿山情结。
关于煤的一切,就这样一分一寸累积起来。
当第一次以新闻从业者的身份,带上记事本、肩扛摄像机面对高耸的黑色煤山、现代化的生产装备、以及长龙般游动的运输车队,那些从心底埋藏的单调术语,都恍然生动地站立起来。
一起生动的,还有一个更为深远的链接:
作为典型的资源型城市,赤峰市元宝山区先有矿山,后有企业,先有企业,后有城市。21亿吨的丰富矿藏,2000万吨的煤炭年产,让这座“缘煤而立、因煤而生”的小城,拥有足够的骄傲与荣光。
如此,父亲那句“有煤”的意味,就不只是年少时的一簇炉火、一盏灯光。它于这里,更是涌动于经济层面的另一种意味。
翻阅史料,早在清朝时期这片土地就留下了煤炭勘探的足印。而半个世纪前,中国国电平煤集团公司前身平庄矿务局在这里的落脚“扎根”,为这部开掘的史载又翻开新的一页。50年来的风雨创业,日新月异的规模化开采,从之初的年产几十万吨,到突破2000万吨的煤炭年产,2亿多吨优质黑金从这里源源而出。从露天作业场里亚洲最大的巨型轮斗开掘机,到元宝山发电厂高耸入云的现代化烟塔,科技与资源的交相辉映,点亮了地方经济画卷最浓烈的一笔。
沧海桑田,古籍《山海经》中这种被称为“石涅”黑色可燃物,经由复杂变迁沉睡亿年之后,在人类开山辟地的气魄中“破茧而出”,在今天,传递着另一种神奇。
这滚滚乌金,不就是交融光与热的“元宝”么?
二
在这个叫做老公营子的煤矿,巨大的罐笼像“电梯”把我们从230米的地面以70秒的高速垂直“降落”到井下。一时间,仿佛置身另一种时空隧道。前面引路的矿工保持着有节奏的步伐,黄晕的矿灯如隧道中的点点星光,牵引着我们前行。沿着巷道一路走来,完全不是我们想象中的“满面尘灰烟火色”的作业场景,脚下是润湿的路面,侧壁是整齐的防尘管路,头上是鲜亮的隔爆水袋,干净整洁的程度完全出乎预料,甚至觉得下井之前必须按要求换上的一身矿工服、水靴、毛巾的全副武装都有点多余。巷壁上电缆线、通讯线等红绿蓝黄的各色管线,井然有序,延伸开来,点缀在乌金涌动之中,犹如一条条彩虹,而在百米深处的井下见到如此生动的彩虹,就不只是美丽,还表明着管理的严谨与精细。走一段就可见“安全为天”、“小心慢行”等提示语,简洁鲜明,又不乏周到与温馨。此前刚刚在文件上接触到的“两型三化”管理术语,在这里得到丝丝入扣的体现。一路见到的往来走动或正在专心作业的工人,偶尔会和我们打打招呼,脸上都带着轻松的笑容。走在这样的作业空间,不由想,工作在这里的工人该是多么幸福!
巷道顶部紧密的防护网里,透出晶亮的煤层,显示着煤质的良好。据介绍,这里的煤热值可达4000千卡,继续深挖还可达5000千卡以上。作为国电平煤公司自行投资建设的第一家现代化综合开采矿井,规范、高效、现代化的生产管理,使之在短短时间创造了“投产既达产,投产既盈利”的可喜战绩。年轻的矿领导笑容里透着自豪: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吃苦,特别能奉献。这不是我们老公营子一个矿井的骄傲,是整个矿山人的精神。
一路感受,一路风光。走出矿井,迎见的是一缕明媚阳光,正在新建的矿井办公大楼,蓝白相间的色彩在晴空下格外醒目,一起醒目的,还有这崭新矿井代表着的强健、现代与希望……
三
对于矿工的印象,很大部分来源于很久以前的一次矿工摄影展:
照片中一群刚刚走出矿井的矿工兄弟,脸上布满煤黑,表情生动,最动人的是流淌在煤黑底色上的颗颗汗珠,在光与影的映射下,饱满欲滴,黑亮夺目,展示着十足的“硬汉”之美。
那组获奖照片,有个诗意的名字——《黑色诱惑》。受此“诱惑”,矿山人的色彩在那一刻便被定义为黑色。
这样的印记,定格了很多年。
一个夏日午后,为拍摄某类电视专题片走进一矿工家庭。这真是名副其实的矿工之家,祖孙三代十几个人无一例外都在矿山工作。橱柜里摆放的厚厚一摞获奖证书,足以见证他们为矿山所付出的青春和足迹。摄像机镜头在推拉摇移的变换中,忠实记录下每一个片段,而我的目光却不断被“黑色”之外的色彩所吸引:墙上斜挂有一把金色电吉他,桌上整齐排列的各式书刊,阳台上清翠茂盛的花木,都让人感受到另一种“诱惑”。刚刚煤校毕业的年青矿工,熟练地拨弄琴弦随口唱上两句,清亮的歌声便悠然飞扬。“这是校园卡拉OK优秀歌手呢!”,矿工父亲走过来捎带介绍,脸上挂满自豪;而翻开书刊,一篇文章的作者名字正是桌前的父亲,想象不出这双粗壮的挖煤大手,如何描龙画凤出如此细腻的文字,娓娓道来;精神矍铄的祖父老矿工,坐在阳台的红花绿树间,安享着养鸟种花、听听京戏、看护孙子的退休之乐,并边教孙子做叶子标本,边絮说几句他这个全家“后勤部长”保驾护航的种种“特权”。
这一切与先前红色奖状上“劳动模范”、“技术能手”的称誉,相得益彰,成为整个片子最亮丽的一笔。
我很庆幸,又多看了一眼。
由此我想,是不是该这样理解——黑色,是矿山人的经典,但绝不是唯一。
这些为了同一个建设目标从祖国四面八方齐聚一起的精英才俊,既精通与煤有关的技术与经营之道,也深谙生活的艺术与情趣。从棋琴书画歌舞诗文,到更深更广的文化素养,之中薪火相传的不仅是艰苦创业的奋斗精神,还有源远深厚的企业文化。他们对生活的体验根基深厚,感情质朴,将真真切切的劳动感悟与火热激情的生活追求,骨肉相连的融会在血液中,以粗犷、丰富、灵动的心之笔,在“煤黑子”的底色上,泼墨出一幅立体多彩的精神图腾,洋溢着矿山人勃勃向上的生命张力。
这样的色彩,真实、炽烈,就像黑色的煤,生出红色火焰,而后喷薄出的七彩霞光……
煤矿文联动态
-
2024年7月5日,由中国煤炭工业协会、中国煤矿文化... [详细]
-
4月18日至19日,中国煤矿文化艺术联合会第六次会员... [详细]
- 中央社会工作部召开全国性行业协会…
- 万福迎春·中国煤矿文艺志愿服务走…
- 第十届全国煤矿文化干部高研班正式…
- 2023年《阳光》杂志、全国煤矿文化…
- 中国艺术报:“一团火”的矿山追梦…
账号+密码登录
手机+密码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