奏响文艺发展的时代强音
总有一种声音始终令我们铭记,总有一种力量始终使我们感念,总有一种精神始终让我们坚守
铸就民族精神的脊梁
(一)历史的厚度总是提醒我们去回望时间的刻度
2006年10月,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首次提出,要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2007年10月,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明确指出,要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
2011年10月,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明确强调:必须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精神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全过程,贯穿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各领域,体现到精神文化产品创作生产传播各方面。
在时间坐标轴上,时代阶梯向前,纵向推进。一次次掷地有声的号召,一个个铿锵有力的决定,标识着我们党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认识不断发展、提升、成熟、完善,直至达到新的高度。
今天,我们正站在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
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北宋大儒的横渠四句言简意宏地告诉我们为国之道、为人之理。一个追求文化复兴的民族,必是一个在思想精神上不断求索、价值追求上不断提升的民族;一个崇尚文明兴邦的社会,必是一个大力弘扬精神文明、大力发展道德建设的社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动力支持,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灵魂和根本。
(二)历史从哪里开始,思想的进程也应当从哪里开始。人类文明史诠释着恩格斯的哲思隽语。然而,抚今追昔,煌煌数千年文明,有多少曾经璀璨夺目的文明形态现在却只能相见于博物馆。中华文明究竟有怎样的生命基因和精神活力,能使其历经浮沉百劫却能浴火重生,创造了唯一一个延续5000年的文明奇迹?
文以载道,以文化人。中华文明伟大的生命力,就在于历朝历代的发展进步,都以思想和文化为旗帜,都以民族核心价值的矢志探索和坚韧守护为核心。文明古国,礼仪之邦,这是我们卓然于世的民族形象和气质。
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现代中国,同样建基于对核心价值的追寻和坚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开展,是对中华文化传统精髓的继承弘扬,是党的治国理念与时俱进的开拓发展。
(三)核心价值体系是维系一个国家的精神纽带,是支撑一个民族的意志脊梁,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薪火相传的精神血脉。当代中国的核心价值体系只能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开放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构成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
马克思说,社会的进步就是人类对美的追求的结晶。文艺正是纳天地之美、融万物之华而飨养人间,让美推动着人类从容前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是我们民族精神之美的集中体现,也是文艺精神的核心追求。
文艺工作者是生产美、传播美的神圣使者,也是人类精神之美的引领者、建构者。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是当代文艺工作者的历史使命。文艺领域的核心价值观建设,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必然构成。作为文化的重镇,文艺理应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建构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传播作出贡献。
(四)鉴古察今,审度中外,文艺善民心、正风俗、察时政、通人情等重要功用从未被轻视过。是否符合道德伦理,是否有利于推动人类精神提升和文明发展,是考量文艺价值、臧否文艺得失的重要标准。文艺肩负着陶冶情感、烛照心灵,塑造高尚的人的精神,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重任,文艺担当着促进人与人之间的情感传递和价值认同,推动社会和谐发展的使命。
美是道德的象征,康德用美来联接头上的星空和心中的道德律令,用道德来解读美的无功利之功利、无目的之目的。在人类通往精神自由的路上,以创造美为核心的文艺始终引领人们一路先行。道德本身就是一种美,同样通达与影响着艺术。最优秀的艺术是真善美的完美统一,这也是文艺的道德律。道德的核心是价值观。道德的自律、价值观的自觉,是文艺获得长久健康发展的根本;文艺的进步、文化的繁荣,是核心价值提升和高扬的动力。
文艺引领人们找寻和凝望光明
(五)时代记录着这样的时刻。
无论你在哪里我都要找到你
血脉创造奇迹大山毅然举起
无论你在哪里我都要找到你
天裂了去缝起
手拉着手生死不离
2008年5月14日,汶川大地震发生后的第二天。
60分钟内,正在参与筹备北京奥运会的王平久在手机上创作了这样的歌词,并传给朋友。
15日,著名作曲家舒楠听闻后立即为歌词谱曲。
15日晚,北京一家录音棚内,闻讯赶来的国际巨星成龙,完成了歌曲的录制。
16日,全国上百家电视台、电台的音乐主持人们获知这首歌录制完成,相约同时播出
从那天起,一首名为《生死不离》的歌曲传遍祖国大江南北,千千万万同胞被感染着、感动着、鼓舞着。泪水中,无数个人、无数种方式,传递着一种爱,汇聚到一个地方汶川。
这,就是文艺的力量。
在历史的长河里,总有一种感动,让我们坚韧前行。文艺发展的规律告诉我们,价值的延续始终是文艺发展的主轴。历史的辩证法告诉我们,文化的传承、价值的传递并不以时间为维度,而是以人为维度,以人的精神建构为高度。
文艺是塑造人类精神和灵魂的崇高事业。诗言志,文载道,明德以昭,数千年泱泱文脉,始终搏动着文艺的责任与担当,抒写着中华文艺的优良传统。中华文艺辉煌与灿烂的背后,始终包蕴着爱国、为民、崇德、尚艺的精神内核。厚德载物的中华文艺,创造了形式多样、绚烂多彩的艺术形式,在世界文明史上写下了壮丽篇章。
(六)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在《少年中国说》中,梁启超发出了少年强则中国强的发聩箴言,文艺迸发出顽强的斗志和活力,为民族崛起拼搏抗争。鲁迅对国民劣根性的批判,彰显着文艺哀其不幸、怒其不争背后深切的爱国为民情怀;新文化运动倡导白话文,革故鼎新、引进现代先进理念。
在存亡荣辱的危难时刻,中华文艺以独有的气魄和勇力,冲在民族救亡和国家近现代转型的潮头浪尖。从街头活报剧,到战场上的诗篇;从大刀舞,到《义勇军进行曲》血与火的洗礼,激发着中华文艺传统精神,锤炼着民族文艺的现代品格。
(七)1949年7月,中华全国文学艺术工作者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历史的镜像在这里定格,同时展开了一幅波澜壮阔的社会主义文艺新画卷。从老舍《龙须沟》展现的社会主义建设火热场景,到吴冠中《长江万里图》描绘的锦绣河山;从大型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的恢弘抒写,到《复兴之路》的壮美画卷一部部文艺的精品力作,倾注着创作者对家国至诚的情怀和对人民至深的热爱,也鼓舞着人民士气,凝聚着大众力量,振奋着民族精神。
时间见证历史,历史彰显精神。从非典肆虐、南方冰冻、北方洪涝,到汶川地震、玉树地震、舟曲泥石流,抗震救灾、捐赠义演,文艺工作者用大爱无疆挺起民族脊梁;从助阵北京奥运会、上海世博会、广州亚运会等重大活动,到中国文联送欢乐、下基层足迹遍及神州大地,文艺工作者用真情实艺服务大局、服务人民;从感动中国人物中文艺界代表屡获殊荣,到德艺双馨文艺工作者表彰不断,文艺工作者用精神的厚重高扬艺术的底蕴;从常香玉70载艺途书写戏比天大,到丛飞10余年透支生命构筑贫困儿童希望的课堂,文艺工作者用事实书写着人生的价值。
实践证明,我国广大文艺工作者对祖国和人民有真情挚爱,对国家和民族有担当奉献,对艺术和事业有坚守追求,是一支可亲可敬、大有作为的队伍,是一支党和人民完全可以信赖的队伍。胡锦涛总书记的话,是对文艺工作者最高的礼赞、最深的期许。
(八)文艺是民族精神的火炬,是人民奋进的号角。文艺在文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中的重要作用赫赫煌煌、彪炳史册。唐代的古文运动,意大利的文艺复兴,德国的狂飙突进运动,中国的五四文学革命文艺摧枯拉朽、启蒙思想、关注现实、开启民智,推动着人类文明进程。当历史的航程走进21世纪,崛起的中国迫切需要定位自己的文化坐标。
伟大的时代呼唤伟大的作家艺术家,伟大的人民期盼伟大的文艺作品。2011年10月,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胜利召开,全面部署了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总体战略,吹响了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伟大号角。2011年11月召开的中国文联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中国作协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胡锦涛总书记的重要讲话,深刻总结了文艺工作在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中不可替代的历史地位,精辟阐述了文艺事业在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中举足轻重的重要作用,更为文艺的历史担当和现实使命发出了响亮的时代宣言。
文艺需要新的担当
(九)文化建设的紧迫不仅是哲学命题,更是现实课题。时代赋予我们使命,现实需要我们担当。
仓禀实而知礼节。物质文明的快速发展,呼唤精神文明疾步赶上。当下驰骋在经济发展快车道上的中国,欣享物质富足的人民群众精神需求与日俱增,对审美渴望日益强烈,生活艺术化、艺术生活化的趋势日甚一日。供应又好又多的精神食粮的重要性与紧迫性远远胜于任何一个时代。
这样的任务我们责无旁贷。
毒奶粉、瘦肉精、染色馒头、地沟油;范跑跑、郭美美、小悦悦近年来,当社会生活领域相继出现令人触目惊心的诸多诚信缺失、道德失范、价值失落事件的同时,我们的精神领域也悄然遭遇着侵蚀,文艺繁荣背后潜伏着隐忧。跟风炒作、消解崇高、戏说历史、解构经典、猎奇求异、以量代质、侵权假唱、红包批评、文艺啃老文化领域正在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
这样的事实我们不能回避。
希望广大文艺工作者始终坚持正确方向,更加自觉、更加主动地承担起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引领社会进步的历史责任;始终坚持以人为本,更加自觉、更加主动地承担起为人民抒写、为人民放歌的历史责任;始终坚持锐意创新,更加自觉、更加主动地承担起推进文化创造的历史责任;始终坚持德艺双馨,更加自觉、更加主动地承担起弘扬文明道德风尚的历史责任。
这样的重托我们必须担当。
当今时代,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日益重要。谁占据了文化发展的制高点,谁就能够更好地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掌握主动权。人类文明进步的历史充分表明,没有先进文化的积极引领,没有人民精神世界的极大丰富,没有全民族创造精神的充分发挥,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不可能屹立于世界先进民族之林。
这样的理念我们高度认同。
人无精神不立,国无精神不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精髓,决定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方向。坚持核心价值观,将广泛的价值诉求、民族的精神追求和时代的人心所求纳入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是民族复兴、祖国昌盛、文化发展、文艺繁荣的根本。
高举文艺前行的精神旗帜
(十)爱国、为民、崇德、尚艺,是文艺工作者应该践行的核心价值观,是衡量文艺的价值标尺,是文艺发展的精神旗帜。
爱国是文艺工作者的精神气节。从屈原的《离骚》到杜甫的《春望》,从陆游的《示儿》到岳飞的《满江红》,从文天祥的《过零丁洋》到谭嗣同《狱中题壁》,从方志敏的《可爱的中国》到毛泽东的《沁园春·雪》忧国忧民、兼济天下的爱国主义思想是无数个体生命和艺术生命的主旋律。爱国早已成为一种文化基因,融入中华儿女的血脉之中。
千百年来凝聚起来的对祖国最深沉的感情,激励着历代华夏儿女励精图治,自强不息,奋勇前进。爱国主义构筑了我们民族精神的永恒主题,是中华民族最可宝贵的光荣传统。今天,文艺在新的时代被历史赋予了新的内涵与责任,爱国主义依然是新时期文艺主旋律的最强音。改革开放30周年、新中国成立60周年、建党90周年、辛亥革命100周年文艺在历史进程中以爱国主义为强大精神动力,始终走在祖国和人民需要的前列,激扬人们的精神,抚慰人们的心灵,与祖国共荣辱,与人民同喜忧。
有国才有家,有家方成国。当今世界正处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文化多样化深入发展,唯有清晰的身份意识,强烈的国家认同,深厚的家国情怀,才能对党和国家有高度认同感和归属感,激发责任感和使命感,融汇亿万人民巨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为文艺繁荣发展,为祖国繁荣昌盛注入不竭动力。
(十一)为民是文艺工作者的价值取向。为什么人的问题是一个根本的问题、原则的问题。早在70年前毛泽东便精辟论述了革命文艺在革命事业中的地位和作用,明确了文艺要为人民大众服务的根本方向。为民是文艺创作的根本原则与方向从未动摇。文艺始终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二为方向,贯彻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三贴近原则,践行为人民抒情、为人民放歌。让艺术之花在为民服务中绽放,是时代的需要、人民的需要,是广大文艺工作者应该坚守的文化自觉。只有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把服务群众作为基点和归宿,艺术生命才能长盛不衰、文艺事业才能繁荣发展。
人民需要艺术,艺术更需要人民。文艺家来自人民、植根人民、服务人民,一切进步文艺工作者的艺术生命力,从来都来源于同人民的血肉联系。人民的生活是文艺创作的唯一源泉。人民不仅是文艺创作的表现主体,也是文艺作品的接受主体。只有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只有来自生活、高于生活,接地气、解民意、达人心的文艺创作,才能拨响人民的心弦,引起人民的共鸣,成为真正具有鲜活的生命质感,灵动的生命活力的文艺佳作。
(十二)崇德是文艺工作者的基本操守。立德、立功、立言古人以此为三不朽,立德位于三不朽之首;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先贤孔子授六经,习六艺时将德贯透于诗、礼、乐的艺术因质之内,注入到艺术精神本体之中;德音之为乐昭告世人,是否有德的注入,是乐与音的本质分界。艺应循德,艺以彰德。灿烂的中华文化传统和艺术精神中,德始终被尊为艺术之根本。德是艺之魂,决定着艺的方向;艺为德之本,奠定着德的基础。德与艺,如车之两轮鸟之双翼,二位一体、辩证统一。德艺双馨早已成为艺术家的人格艺品的万古标程。
人品决定艺品,立艺先要立德。任何作品的生产都会将艺术家的是非善恶、真伪好坏的价值诉求和审美取向,融入作品的思想内涵和潜在意蕴中,文艺作品因此对人有净化心灵、陶冶情操的作用。崇德不仅是广大文艺工作者自律原则,不仅是文艺创作的品质,更是文艺以及文艺工作者激浊扬清,弘扬正气,以己化人,助力社会道德新风尚的重要责任。文艺工作者是真善美的追求者和传播者。
处于转型期的我国当下社会,多元思想碰撞、多种矛盾冲突,用文艺引领社会文明紧迫而重要。具有广泛社会影响力的文艺工作者要勇担社会责任、弘扬社会正义、引领社会风尚、坚持艺术理想、坚守艺术良知。文艺家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历史赠予文艺工作者这样伟大的桂冠和美誉。我们当时时扪心自问:是不是担当着这一神圣使命?
(十三)尚艺是文艺工作者的职业追求。艺海无涯、学无止境。坚韧不拔的毅力、脚踏实地的态度、心无旁骛的精神、精益求精的作风、宽厚包容的品格、锐意创新的胆识,是优秀文艺工作者应有的素质。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也是文化永葆生机活力的根本。继承发展、吐故纳新是文化发展的内在规律。文化是最需要创新的领域。文艺是文化创新的先锋。文艺要引领文化发展,只有创新创造,才能紧跟时代步伐,挺立于时代发展潮头。要善于立足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要积极借鉴和吸收世界各国文化优长,海纳百川、兼收并蓄、融会贯通,开创中国文艺新风貌、新气象;要鼓励原创力、激发创造力,增强艺术的表现力、吸引力、感染力,推出更好更多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精品力作。
一枝独秀不争艳,百花齐放方是春。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是文艺发展的基本方针。尊重文艺规律,鼓励不同题材、不同形式、不同风格自由发展,发扬艺术民主、学术民主,营造奖掖后进、尊重前贤、互助共勉的和谐氛围,文艺百花园必将姹紫嫣红、争奇斗艳。
一种对终极追问的回答
(十四)为了谁?依靠谁?我是谁?我们要追问,更要回答。
在古希腊德尔斐的阿波罗神庙上赫然镌刻着一句千古箴言:认识你自己。这一永恒追问是人类抛给自己的,是哲学抛给世人的关于自我存在的本体追问。人类的发展进步,时代的阔步前行,一定意义上正是每个时代对人类这一斯芬克斯之谜不断给出的历史性回答。
文明如是,文化如是,文艺亦如是。
文艺是以人类对自我生命价值和意义探求为内容,以真善美的彰显为核心的生命脉动。而这种探求也是文艺发展演进、文化砥砺前行的深层动因。
作为人类智慧的结晶,作为人类精神的花朵,我们的文艺要守持什么样的品格?要有怎样的担当?要如何撑起历史的重托?要怎样扣合时代的回响?
作为人类精神产品的生产者,作为真善美的传播者,我们的文艺工作者应该树立怎样的价值目标?应该遵循怎样的人格尺度?应该养成怎样的精神品质?应该秉持怎样的审美追求?
作为社会主义文艺事业的建设主体,文艺工作者应该躬身自省、不断发问:为了谁?依靠谁?我是谁?
这样的真诚自问,是追问,也是一种回答。
在人民的历史创造中进行文艺的创造,在人民的进步中造就文艺的进步,在人民的伟大中获得文艺的伟大。
这就是回答。一种对终极追问的当下回答。
账号+密码登录
手机+密码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