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论怎样创新创造,根得扎下去
无论怎样创新创造,根得扎下去
——中国文联、中国舞协“深扎”西双版纳采风创作活动印象
“创作一定要采风!采风的过程不只是你肉眼可见的,还有你内心感受到的!”……是一种偶然的呼应,更是一种必然的回响。日前在云南昆明举办的第八届中国舞蹈节的“对话创作者”活动现场,周莉亚、田露、王玫等卓有建树的创作者们都在不断强调“深扎”采风之于创作所能获取的,来自泥土、来自生活、来自文化本源的艺术真谛,也分享着通过“深扎”深切体悟的创作心得。而与此同时,就在不远处的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由中国舞协组织的2023年中国文联、中国舞协“深入生活、扎根人民”西双版纳采风创作活动正深入景洪市、勐海县、勐腊县等各村寨中,探究生长于这片土地上的舞蹈艺术和文化。记者从舞蹈节现场辗转汇合于由朱律、苏娅菲、李岩、张天阳、阿格尔、袁佳、薄乐等来自多家艺术院校、院团和新文艺群体的优秀青年舞蹈教师和编导组成的“深扎”队伍中,一同感受着他们的感受,收获着他们的收获。
在“深扎”中找到文化和艺术的根
盆泼钵洒尽酣畅,圣水琼浆祈吉祥。时逢西双版纳傣历1385年新年和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成立70周年庆,被誉为“东方狂欢节”的西双版纳泼水节承载着这个择水而居、以水为伴的“水的民族”的人民对水的热爱和深情,也将傣族独特的“水文化”底蕴极致展现。
“水水水!”……从泼水节中大街小巷、公园广场此起彼伏的呼喊声里可体会傣族独特的祝福方式和文化内蕴,融入其中的中央民族大学舞蹈学院编创教研室副主任苏娅菲此行对傣族的水文化有了颇深感悟。“我们在书本中、网络上都能了解到傣族人民崇敬水,是一个水的民族,但参与到泼水节中,与他们一起去河边放河灯等,对于水文化、傣族文化的根源会有深刻的体会,会感受到傣族与多民族甚至多国文化交融那种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包容性,泼水互送祝福的凝聚力,感恩大地对自然和生命的敬畏精神,既有水般柔美又有水滴石穿般刚健等丰富厚重的文化力量,其中也交融着中华文化的生动底色。”
第三次参与中国文联、中国舞协“深扎”采风创作活动,并通过赴内蒙古采风创作出优秀舞蹈作品《战马》的苏娅菲感恩“深扎”给予她的成长和创作提升。“我们都在倡导践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但要在当代实践民族民间舞的舞台呈现,无论怎样创新创造,都不能凭空想象,根得扎下去,一定要紧紧抓住这个根,从根处向上爬。而‘深扎’就是走近那个民族找到文化和艺术的根,这些过程中的点滴可能会成为未来创作的种子,通过内化、创意、构思,最终形成立于舞台的艺术成果。因此我们必须得走下去,而且不仅是编导,演员也要走下去。”
聚居着傣族、彝族、拉祜族、布朗族、基诺族、景颇族等多民族的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拥有丰富多样的舞蹈文化。仅傣族就有孔雀舞、金鹿舞、白象舞、象脚鼓舞、武术舞等多元舞蹈种类。中国舞协会员工作处处长、“深扎”活动负责人雷娟介绍,傣历新年和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成立70周年庆这一特殊时间节点是傣族以及该州各民族舞蹈艺术集中呈现的绝佳机会,因此成为今年“深扎”的首站首选。此行走进景洪市基诺山乡巴坡村基诺山寨的基诺族民间舞蹈“基诺大鼓舞”、勐海县打洛镇布朗族象脚鼓及布朗族弹唱等非遗项目,都让这些民族民间舞蹈专业的青年教师和编导收获甚丰。
要更在乎人的情感情绪和生命状态
素有雨林深处的“世外桃源”之称的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勐腊县曼旦村一处院落中,放置着一排高低错落的象脚鼓,搭配着铓、镲等打击乐器,这里是傣族象脚鼓舞承传所,也是傣族象脚鼓舞国家级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波罕丙从小学习并传承象脚鼓舞的地方。象脚鼓舞是西双版纳傣族的传统舞蹈之一,也是西双版纳傣族男性最爱的传统舞蹈之一,蕴含着傣族古代社会分工的遗迹,是狩猎文化的形象诠释。它以象脚鼓作为道具和伴舞乐器,以傣族武术性舞蹈的传统套路为基础,集中体现了傣族舞蹈的审美倾向。
“要想跳好象脚鼓舞,不学上一两年傣族武术是不行的!”一边讲解武与舞的套路和动作要领,一边一招一式地挥展舞动起来的波罕丙擦步拍鼓、转身踢蹲、腾空踢腿,矫健的身手、轻快的舞步完全看不出表演者已年逾花甲。他刚柔并济的鼓舞身法动作,释放着舞蹈的绵韧和武术的力量。切磋武艺、互动舞姿,一众科班舞蹈人随着波罕丙的倾囊相授自然而然与之舞在一处,武相协、舞同步、乐和声,一种独属于艺术的各美其美又美美与共温润人心……
“跳民族民间舞最关键的是松弛,你看波罕丙老师跳得多松弛,而这种松弛或许只有在这里,在他生长的地方,在这片土地上才会看到和感受到,通常将老艺人请到学校里跳,可能会不同程度丢失这种状态。”首次参与中国文联、中国舞协“深扎”活动的新文艺群体成员青年编导李岩如是感叹。他向记者吐露:“以往我们在创作时会常常局限在舞蹈的动作风格和地域性等方面,不会过多考虑情感性,以及这个动作为什么会这么做、舞者对生活的态度是什么,来到这儿之后让我觉得,动作不重要了,我会更在乎人的情感情绪和生命状态。这也让我更深刻地意识到,现在很多编导很有想法,也掌握很多技法,但是他们可能只知道答案,也在不停地出答案,却往往不知道题目是什么,即不知道为什么会有这个答案。所以通过‘深扎’,我希望未来创作的作品一定有题目,以题目来对应答案,即清楚自己为什么而舞,为什么这样舞!”直言作为新文艺群体太需要这种机会且倍加珍惜这种经历的李岩一路“贪婪”地汲取着来自泥土的养分。
北京舞蹈学院中国民族民间舞系教研室主任袁佳同样是第三次参与“深扎”,也在之前的“深扎”中收获了《戏面人》等佳作。袁佳表示,走到这片土地上,视觉、听觉、嗅觉等各种点点滴滴的感受都是收获。 “在院校中,我们也跟前辈老师们学习过这些民族民间舞蹈,那些舞蹈都是经过他们自己的理解后传递给我们的东西,与我们亲身经历、真切感受从泥土中生长出来的、这些艺人直接表达出的东西太不同了,就像波罕丙老师通过肢体传递出的那股能量饱含着生命的力量和温度,会有更直接、更猛烈的感染力,会产生深深的心灵冲击,这份感动会对创作产生重要的推动力,使之不仅仅局限在动作层面,而是上升到精神层面。”
账号+密码登录
手机+密码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