煤矿作家和文艺工作者的一场文化盛宴——记鲁迅文学院首届煤矿作家高研班暨第五届煤矿文化干部高研班
——记鲁迅文学院首届煤矿作家高研班暨第五届煤矿文化干部高研班
鲁迅文学院首届煤矿作家高研班暨第五届煤矿文化干部高研班结业仪式现场
7月1日,历时12天的鲁迅文学院首届煤矿作家高研班暨第五届煤矿文化干部高研班在中国煤矿工人北戴河疗养院培训中心举行结业仪式。鲁迅文学院副院长邢春,中国煤矿文化宣传基金会理事长、中国煤矿文联副主席庞崇娅,中国作协全委会委员、中国煤矿文联作协主席刘庆邦,中国煤矿文联副主席刘俊、徐迅等出席结业仪式并讲话。
中国煤矿文化宣传基金会理事长、中国煤矿文联副主席庞崇娅
鲁迅文学院副院长邢春
中国作协全委会委员、中国煤矿文联作协主席刘庆邦
中国煤矿文联副主席刘俊
中国煤矿文联副主席徐迅
伴随着北戴河的海风和阵阵涛声,来自全国煤炭行业的近百名煤矿作家、文艺工作者心无旁骛地认真学习,如饮甘露地集中听讲,满腔热情地研讨交流,圆满完成了高研班预定的学习培训课程,57名煤矿作家获得鲁迅文学院颁发的结业证书,40名煤矿文化干部获得中国煤矿文联和鲁迅文学院联合颁发的结业证书。大家得到了真知灼见,感受到极大的激励,收获了从未有过的成果。按照刘庆邦的说法,“12天的时间虽然很短,但却可以记忆一辈子”。
专为煤矿作家量身打造的首届高研班
煤炭行业地域广阔、企业分散,鲁迅文学院对于第一次合办这样高规格的煤矿作家研修班予以高度重视。两年多以前,院领导就来到煤矿文联、煤矿作协进行调研,了解情况,洽谈合作,根据煤矿文学创作的现状和煤矿作家队伍的特点,制定详尽的培训方案,研究浓缩培训的课程。这种面向基层、开门办学、量身打造、高效办班的开创精神和对产(行)业及煤矿文学事业的关怀,感动了无数扎根在全国煤炭企业的基层作家和文学爱好者。
煤矿文联、煤矿作协对这次高研班非常重视,多次召开会议进行研究部署,对如何与历年的文化干部高研班有机结合,作了详细的安排。煤矿文联与遍及全国的部分大型企业的领导沟通,征得煤炭企业集团的最大支持;还专门下发文件通知、作家邀请函,进行摸底调查;并要求学员填报申请表,煤矿作协进行遴选,这些都为高研班的成功举办奠定了扎实的组织基础。煤矿作协副主席荆永鸣说,“这次高研班,让我们与鲁迅文学院连在了一起,与伟人的名字连在了一起” 。
中国煤矿文联副主席兼秘书长张强在开班仪式上表示,“高研班的举办,是推动煤矿文学事业发展的一件大事,是全国煤炭行业文化艺术界的一大盛事”。
煤矿作家老少同窗,文学作品迈出高原
这次高研班,按照往年的惯例,生源应该在60人左右,但是从实际报名的情况看,几乎超出了一倍,远远出乎高研班组织者的意料。报名如此火爆,一个重要原因是鲁迅文学院自身的魅力所在。鲁迅文学院自2002年春季创办作家高研班以来,为国家培养了数以千计的文学创作人才,号称“中国文坛的黄埔军校”,是当下中国文学队伍建设中极有特色的一个亮点。许多煤矿作家和基层作者都是慕名而来,以能够接受鲁迅文学院的熏陶为荣。另一个原因是煤矿作家和基层作者对文学的热爱、对写作的痴情,反映出煤矿文化干部对掌握新知识、加强文学修养、提升自身能力的渴望。他们中间,既有80后的文学青年,也有年近古稀的煤矿老作家,更多的是中年作家;既有煤炭企业的一线工人,也有企业集团的老总,还有退休职工;既有作品不多见的文学新人,也有出版了多部文学著作的佼佼者,形成了老少同窗共学、共享经验、共同研讨创作的动人场景。他们的共同心愿是,学习交流新知,汲取文学营养,找准努力方向,调动创作激情,写出高质量的文学作品。
在开班仪式上,鲁迅文学院常务副院长邱华栋对煤矿文学队伍创作的实力、文学作品的社会影响力予以充分肯定。煤矿文学队伍是一支阵容强大、成绩斐然的生力军,一批批矿工作家锻炼成长为文学大家,走出了煤矿,享誉全国,各种全国性文学大奖的奖杯上都镌刻了煤矿作家的名字。陈建功、刘庆邦、谭谈、周梅森等著名作家成为煤矿文学的旗帜,他们的一部部精品成为全国的一座座文学高峰。以他们为标杆,煤矿文学的高原已经崛起,荆永鸣、夏榆、徐迅、刘俊、温古、萧习华、东篱等一批煤矿作家创作的文学作品正迈向新的文学高峰。他们和自己的文学作品正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煤矿文学新人扎根矿山,抒写新时代的新篇章。如今,又一批煤矿作家正沿着他们走过的路赶上来。
《北京文学》社长、执行主编杨晓升授课
《北京文学》编辑部主任张颐雯讲评学员作品
《当代》杂志社长、主编孔令燕,《青年文学》杂志副主编张菁在课堂与学员交流
《当代》杂志社长助理、作家石一枫与学员课堂交流
《文艺报》主编、著名评论家梁鸿鹰
《诗刊》杂志编辑部副主任、诗人蓝野在修改学员诗歌
中国社科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叶舒宪讲授《中华文明五千年新求证》
首都师范大学设计学院教授彭华竞讲授中国画美学价值
“听他们讲课,真是一种享受”
对本届高研班的课程设置,鲁院领导和老师始终给予了高度的关注和细致入微的指导,最大限度地挖掘各类文化资源,延请名家名师,竭力安排高质量的课程。
鲁院特邀了全国著名作家、学者、文学期刊掌门人,为煤矿作家传授丰富的文学创作经验和深切感悟,与学员对话文学,探讨交流创作体会,现场讲评学员作品。前前后后为高研班授课的21位老师,都是当今国内文坛一线的大家。邱华栋、刘庆邦、赵瑜、叶舒宪、梁鸿鹰、贺绍俊、杨晓升、孔令燕、李少君、汪惠仁、郭艳等著名作家、编辑家、学者的讲座,主题突出、特色鲜明、风格各异,而且信息量大、权威性高、前瞻性强。许多学员对倾注大量心血的老师们的评价是:条理清晰,表达利落,理论性、针对性强,“没有一个多余的字,听他们讲课,真是一种享受”。
为了发挥集中教学的作用,这次课程安排非常密集,除了报到和社会实践外,正常上课只有9天时间,却安排了相当于鲁院平常高研班两个月的课程。老师们深入研讨与交流小说、散文、诗歌、纪实文学的创作与发展问题;把学员们上交的电子版作品初稿打印出来,一一点评、修改、写评语,为煤矿作家和文化干部献上了一场前所未有的文化盛宴。
除集中辅导外,这次高研班采取了学员作品点评、课堂提问交流、《阳光》组稿会,以及观摩第五届中国煤矿艺术节开幕式、社会文化考察等形式。学员们普遍认为,老师的讲座涉及文化和文学艺术等诸多领域,内容极其丰富,前瞻、新颖、广博,既反映了各个领域的前沿信息和最新成果,也贴近煤矿学员的创作需求,给予大家丰富的艺术滋养和创作灵感。
“写是硬道理,不写没道理”
庞崇娅在高研班结业仪式上叮嘱大家,“这次高研班应该是煤矿作家的加油站,煤矿文学创作的发动机”。
开班以来,学员们始终怀着神圣的文学使命感和强烈的文化责任感,以饱满的热情、刻苦的精神投入到学习当中。尽管学员们的身份不同,有的还是领导干部,但是大家都能把学习放在第一位,认真听讲,仔细记录下厚厚几大本笔记,下课后再消化吸收,整理记忆,这种求知若渴的精神令人钦敬。来自山东能源枣矿集团的工会副主席单国年,每天晚上和早上不去海边,而是关在宿舍里复习、整理笔记。他以纪实的笔法,将每天的授课情况、老师特点、学习内容,以及个人所见所闻、所思所想,记录、整理出来数万字。中国煤矿文联副主席刘俊在高研班总结时说,这从一个侧面反映出本届高研班的学员思想素质高、组织纪律严密,不失为煤矿文化队伍中的骨干力量。通过这次高研班,大家不仅沟通了思想,学到了新的知识,而且还增进了感情,加深了友谊,为今后互相学习、互相交流、互相促进,更好地提升煤矿文学创作水平和推动煤矿文化工作奠定了基础。
这次高研班时间虽然短暂,但内容丰富、安排紧凑、效果良好。很多作家学员表示,自己搁置多年的文学理想已被重新点燃了,回去后将充分运用所学的新知识、新理论,融会贯通,运用到自己的文学创作之中,写出更有分量的反映煤矿火热现实生活的文学作品。一些文化干部学员表示,将紧密结合本部门、本单位工作实际,把学习成果落实到具体的文化工作中去,切实做到学在深处,干在实处。刘庆邦有一句话,让大家记在了心里,“写是硬道理,不写没道理。写有可能失败,不写连失败的可能都没有。”他打比方说:“我们都要动起来,进行文学创作。就像世界杯球员一样,每个人保证脚下有球,并传带给队友,最后才能打进球门。”
学员代表单国年在结业仪式上发言
学员代表萧习华在结业仪式上发言
鲁院煤矿作家高研班学员领取结业证书
煤矿文化干部高研班学员领取结业证书
(摄影:安建功等)
账号+密码登录
手机+密码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