耿平堂:用笛子“吹”出来的精彩人生
耿平堂,一位饱经岁月磨砺的62岁老人,一生深爱音乐,竹笛是他最要好的伙伴。从12岁第一次听到笛声,他便沉醉其中,而这一醉就是50年。
1964年5月的一天,耿平堂在教室打扫卫生时听到了悠扬的笛声。耿平堂说,当他听到笛声时立即放下扫帚,倚着走廊中的柱子听得入神。吹笛人是一名刚来学校的年轻老师,我清楚地记得当时他吹的是《我是一个兵》,真让人着迷啊!耿平堂回忆说。
迷上竹笛后,耿平堂天天追着那位会吹笛子的老师,想学吹笛子。为了买笛子,耿平堂捡了两个月牙膏皮、废铁片等,卖得0.4元。他拿着钱高兴地到商店里买了一支标价0.32元的笛子,这支笛子成了他的宝贝,一直跟了他20多年。
1968年,耿平堂坐上了去北京参军的火车,一路上和同伴欢歌笑语,他还拿出心爱的笛子吹了起来,车厢内掌声不断。
刚当兵几个月,团宣传队就来挑人,悦耳的笛声得到宣传队领导认可,耿平堂很快就被抽调到团宣传队工作。
和有着扎实专业功底的战友在一起,耿平堂更勤奋了。除了团里的日常排练,耿平堂每天早晨比别人早起两个小时,去排练场吹笛子。晚上排练场关了门,别人都回去休息了,他就去防空洞里继续练。
经过刻苦练习,耿平堂的笛子越吹越好,师宣传队把他挖走了。在师宣传队,耿平堂接触到了科班出身的专业演员,耿平堂就经常和他们交流、切磋。
师宣传队乐队有20人,耿平堂是里唯一被铁道兵文工团挑走的人。到了文工团,他多次参与在天安门广场的演出,接触到了竹笛方面的专家。耿平堂从中央民族大学的一位老师那里学到了很多乐理知识,让他有了很大提升。
1973年底,耿平堂转业到原鹤壁矿务局电厂,从事工会宣传工作。回到家乡后,耿平堂经常代表单位参加省级演出,并多次获一等奖。
搞创作不能只靠扎实的基本功,还要有理论支撑。转业后,他在兼顾家庭、工作的同时,自考进入河南大学音乐教育系,并开始演奏和笛子相通的巴乌、唢呐等其他乐器。
1999年,河南省煤炭厅举办了一场器乐表演比赛,要求演奏的曲目必须是反映煤炭行业的原创曲目,耿平堂受邀参赛。如今,耿平堂已是中国民族管弦乐学会会员、河南省竹笛葫芦丝学会副会长、竹笛考官,但他始终没有停止过探索音乐的步伐。
2004年,耿平堂为了把音乐分享给别人,创作了一首巴乌曲《鹤乡人》。这首曲子一经发表,便被中国民族管弦乐协会定为葫芦丝、巴乌考级曲目。这首曲子记录的是我散步时从宁静到欢愉的心情变化。咱家乡太美,外乡人也被打动了。耿平堂笑称。
耿平堂说,在他培养的学生中,很多人考入中国音乐学院、西安音乐学院、四川音乐学院等名校,还有一弟子入女子十二乐坊。
耿平堂曾经的学生白洋如今在杭州做专职音乐教师。回忆起小时候向耿老师学笛子的经历,他感触颇多:耿老师是我的启蒙老师,他不仅教我吹笛子的技巧,还教会我很多做人的道理。最初我学笛子只是出于兴趣,想有个一技之长,如果没有这么好的启蒙老师,我很难走上专业道路。
账号+密码登录
手机+密码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