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性修为之旅,禅文化的时代演绎

来源:《中国艺术报》 作者:乔伊 时间:2015-01-13 【字体:

勉曹溪弟子之一

(明)憨山德清撰 释传正书

一语“菩提本非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染尘埃”流传千古;“非风也,非幡动,仁者心动”,更是被每一位接触过哲学知识的人们熟记于心。日前,为纪念中国佛教界禅宗六祖惠能大师圆寂1300周年,弘扬历史悠久的佛教文化和书法艺术,由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政协文史馆、广东省佛教协会、南华禅寺、国际中国书画家交流促进会、林若熹艺术基金会等单位共同举办的禅文化书法展,在中国政协文史馆举办。

惠能与孔子、老子并称为“东方三大圣人”,也被认为是影响世界的重要思想家之一。在惠能之前,修行者多奉行苦修,而惠能则主张简易修行,提倡“顿悟”,他提出心性本净、佛性本有。后其弟子广集六祖语录,撰成《六祖坛经》,这部著作对禅宗的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由此,禅宗也以其广博的胸襟和海纳百川的意境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及至现代,参禅悟道的传统更是深深地融入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当中,影响着艺术、宗教、思想等方方面面。

在中国传统诗文和书画领域,经常可以看到禅的意境和哲思的表达,这已经成为中国文人心性修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此次展览集合了邵秉仁、钟明善、邹德忠、于曙光、张铜彦、王镛等来自全国各地的100多位作者围绕《坛经》、六祖及历代拜谒南华禅寺、阐释禅文化所作诗文的书法和部分画作近200幅。这些作者既有专职书法家,也有来自其他绘画门类、文学领域以及佛教领域的重要人士,所创作的作品涉及多种书体和风格,体现出不同的艺术素养和品评禅文化的见解,通过他们对禅宗典籍、诗文的转录以及再创作,可以看到中国禅文化绵延至今的历史传承与丰富意涵。展览所呈现的是这些当代学人、名士心灵旅行的视觉轨迹,或俊朗清秀,或沉拙坚实,或结体谨严,或形态超逸,结合以经文或诗词中的意蕴,生发出万般体悟。

当下禅文化被不断赋予新的时代内涵,不仅丰富了人们的精神世界,更建立起传统文化意蕴与当代慎思的桥梁。而毛笔书法、毛笔书写曾是中国人日常的书写方式,如今则成为一种培养品行修为的艺术,两相结合,使禅文化的书写化作一项隽永的心性修为之旅。几年前,在与一位从事现代绘画艺术创作的“70后”艺术家交谈时,得知他会在早上用毛笔抄写经文作为每日的功课,也许这便是禅在我们这个时代最真实的剪影,它或许并未如人们想象中的那么拘于形式,也并没有异常神秘和遥不可及,而是在人们的日常中都可以真实感知和触摸到的。

心性 修为 时代演绎
分享到:
【打印正文】
意见反馈

本页二维码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