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伯驹的文化精神和家国情怀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谌强 时间:2015-09-15 【字体:

2013年是我国著名书画鉴藏家、曾任故宫博物院专门委员、吉林省博物馆副馆长、中央文史馆馆员的张伯驹先生诞辰115周年,由文化部主办、故宫博物院和张伯驹潘素故居纪念馆承办的“张伯驹潘素书画展”于2013年10月在故宫博物院神武门展厅揭开帷幕,展出珍贵的书画作品和历史文献,纪念张伯驹先生诞辰115周年。

张伯驹是集收藏鉴赏家、书画家、诗词学家、京剧艺术研究家于一身的文化大家,他生于1898年,自三十岁起,开始收藏中国古代书画,以保存重要中华文物不外流为己任,并为此倾尽毕生心血。为阻止珍贵文物流落海外,张伯驹不惜花费巨额家资购藏古代法书名画,甚至变卖房产举债为之亦不改其志,所藏书画几乎件件堪称中国艺术史上的璀璨明珠。

在张伯驹所藏书画中,晋代陆机《平复帖》是我国传世文物中最早的一件名人手迹;隋代展子虔《游春图》为传世最早的一幅独立山水画。此二者在中国书法、绘画史上皆为开篇述祖之作。其他收藏如唐代杜牧《张好好诗》、唐代李白《上阳台帖》均为传世孤品;宋代黄庭坚《诸上座帖》、赵佶《雪江归棹图》等,都是在我国艺术史上占有独特地位的重要文物。

对于这些斥巨资购藏并用心血珍藏保护的我国古代法书名画珍品,张伯驹并不视为一己所有。张伯驹曾在《丛碧书画录序》中言:“予所收蓄不必终予身为予有,但使永存吾土,世传有绪”。在张伯驹看来,自己所藏首先属于国家和民族,只要这些珍贵文物能于本国本土代代相传,而自己付出多大代价也在所不惜。

1956年,张伯驹、潘素夫妇将包括陆机《平复帖》、杜牧《张好好诗》、范仲淹《道服赞》、蔡襄《自书诗》、黄庭坚《诸上座帖》在内的八件书法珍品无偿捐献国家。时任文化部部长沈雁冰为张伯驹、潘素夫妇颁发褒奖状,称赞其无私奉献精神“化私为公,足资楷式”。张伯驹还将宋代杨婕妤《百花图》等捐献给吉林省博物馆。这些珍贵文物已成为国有博物馆的镇馆之宝,为中华民族所共享。

张伯驹在诗词、戏曲、书画等领域均卓有建树,颇具名气,其书法渊源追学王羲之《十七帖》,融真、草、隶、篆于一炉,中年学钟繇。1940年,张伯驹购得宋四家之一蔡襄的《自书诗》之后,心摹手追,书艺大进,至晚年形成自己的独特书风,用笔飘逸,如春蚕吐丝,人称“鸟羽体”。张伯驹的绘画也是自成一格,其《楚泽流芳》、《红梅》及《兰石》等,皆为张伯驹的书画艺术代表性作品。

此次在故宫博物院神武门展厅举行的“张伯驹潘素书画展”,不仅展出了张伯驹、潘素伉俪创作的45组书画作品,同时还展出了有关他们的多种珍贵文献,包括历史图片、手札以及他们的著作和传记等,充分展现了张伯驹、潘素伉俪的艺术和文化成就,生动体现了两位文化大家的崇高爱国主义情怀和无私奉献精神。

文化部副部长董伟、故宫博物院副院长宋纪蓉、张伯驹潘素之女张传彩出席了此次纪念书画展开幕式。张传彩说,父亲张伯驹离开我们已经三十一年了,每当想起父亲,他的音容笑貌,他的不执不取,一如当时,都在眼前,让我心潮难平,思绪万千。父亲在世时的谆谆教诲,他的人格魅力,拳拳爱国之心,一直影响着我,激励着我积极地面对社会和人生。

张传彩说,天地有大美而不言,父亲一生只为往圣继绝学,他一生深爱着我们的这片国土及这片国土的一切。父亲的一生,在大风大浪中,历经磨难而不衰,久经风雨而弥坚。父亲穷尽一生,将他的心血付诸中华文化艺术,他那乐天而淡泊、尊道而贵德的品行,已一丝丝地渗透于我们的心间与血液中。父亲用毕生精力、财力收藏文物,并没有给我们留下什么财产,却留下了精神丰碑,他的品行值得我们永远尊敬、爱戴和怀念!

潘素是我国现代著名的青绿山水画家,擅长工笔重彩山水画。她幼年即心仪国画,初从朱德甫学花卉,又经古文老师夏仁虎引荐,向苏州名家汪孟舒习山水。潘素与张伯驹结为伉俪后,时与张伯驹相互学习,谈艺共勉,并以家中所藏历代名画真迹为本,潜心临摹,形成了规范的传统格局。同时,潘素遍游名山大川,细致体察四时山水的风貌和变化,以丰富多彩的写生素材为传统绘画技法注入了活力,使其墨笔山水和浅绛山水兼具南北宗之长,而金碧山水和雪景山水尤为出类拔萃,颇负盛名。潘素的画作常由张伯驹的诗词书法作配,诗情画意,珠联璧合。

潘素与张伯驹共度一生,经历了超乎常人想象的曲折坎坷,夫妇二人不仅是艺术知音,也是人生同道,无论是在张伯驹变卖房产筹措购买《游春图》的重金时,还是在倾三十年蓄藏之精华捐赠给国家时,或是被错划右派而被迫退职生计无依时,潘素都相知相助,风雨同舟,患难与共,始终如一地重德才、持操守、爱国家,虽千金散尽几近穷途末路而不改初衷。

1941年,张伯驹在战乱中遭绑架,身陷匪窟,绑匪以其性命威胁潘素、索取重金,张伯驹却将生死置之度外,转告夫人潘素,自己宁死魔窟,家中决不许变卖所藏珍贵字画。潘素日夜奔波,求亲告友,四处借贷,终使张伯驹脱离匪窟。张伯驹夫妇视国宝胜于生命,在战乱烽火中倾尽心血守护珍藏,新中国建立后,于1956年陆续将这些珍贵文物无偿捐献给国家,传为佳话。

1982年2月26日,八十五岁的张伯驹在北京病逝,一个月后举行的追悼大会上,叶剑英等党和国家领导人送了花圈,赵朴初等二百多人送了挽联,其中一副挽联写道:“爱国家,爱民族,费尽心血一生为文化,不惜身家性命;重道义,重友谊,冰雪肝胆赍志念一统,豪气万古凌霄。”这是张伯驹一生的真实写照。

张伯驹 家国情怀
分享到:
【打印正文】
意见反馈

本页二维码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