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鸿:2014电影气象,创作者新老交替
2014年中国内地电影票房继续保持着30%左右的高速增长,越来越多的中小城市观众越来越频繁地走进电影院。与大众日益增长的电影消费需求同步,国产电影也越来越呈现出它的多样性。虽然陈凯歌和冯小刚两大“巨头”缺席,但张艺谋、顾长卫等第五代导演,与姜文、王小帅、张扬等第六代导演,以及宁浩、张一白、俞白眉,甚至更年轻的路阳、韩寒、郭敬明等所谓新生代导演三代同堂,努力坚守着本土电影的话语权,共同为本年度中国电影描绘出一幅多彩画卷。
“网生代”“软电影”盛行
这一年,最引人瞩目的现象之一,就是所谓电影“网生代”的出现。互联网在中国发展20年,如今互联网上流行的游戏、网络文学、微电影等元素纷纷进入电影,在互联网上活跃的人物开始参与电影制作,互联网公司开始通过对用户资源的调用来运作电影。更重要的是,伴随互联网长大的年轻人成为电影的主力受众,使这一年的中国电影越来越鲜明地体现出所谓“互联网”气质,出现了类似《后会无期》《小时代3》这类票房动辄数亿的“粉丝电影”。而《老男孩》《分手大师》等影片的叙事碎片化、台词网络化、场景戏谑化、价值观“草根化”等,一方面体现出这些电影对普通网民的贴近与迎合,另一方面也引起人们对这些电影中的某些伦理虚无主义、美学粗鄙化倾向的质疑。随着大数据、粉丝经济、社交媒体等因素对电影的影响越来越强,电影如何在满足大众文化消费需求的同时,防止过度迎合带来的娱乐无度、伦理无度的偏向,坚守基本的文化底线,正在成为中国电影文化未来发展的新考验。
从票房数据来看,2014年可以说是“软电影”大行其道的一年。宏大题材、尖锐主题,甚至硬派的动作片,似乎都被边缘化了。相比许多大导演的大制作,喜剧、轻喜剧、浪漫故事得到了观众更多的认可。一些中低成本制作,主创人员也比较年轻,却轻松地创造了数亿元电影票房,甚至超过不少好莱坞分账大片的中国内地票房成绩。这些作品在题材和风格上比较“软”,表现当下生活时,不过多地设计视听语言和运用叙事技巧,有时甚至显得过于平铺直叙,简单得近似于普通电视剧,但却因其题材与情感的“平易近人”、台词的生活化、场景的现实感,容易让观众获得“软”共鸣。
大导演未出大作品
过去一年被人们普遍关注的大制作和大导演作品不少,但最终并未产生在思想境界和艺术表达上都具有典范意义的精品力作。张艺谋的《归来》,其题材的突破、演员的表演受到广泛赞誉,但是叙事过于简单,弱化了影片的艺术魅力;吴宇森的《太平轮(上)》制作豪华、格局宏大,但演员与角色错位带来的人物塑造上的缺陷,大大影响其史诗片的效果;许鞍华的《黄金年代》构思独特、历史氛围感强烈,但只流于人物关系的简单呈现,对人物内在世界的揭示不够;《一步之遥》有姜文电影一贯的个性张扬、场景冲击,但整个故事和人物也被一些观众批评为支离破碎、炫耀矫情……这一批饱受关注的影片似乎都没有达到观众的预期,因而在票房上也受到了影响。它们的遭遇折射出中国电影在融合电影与文学、商业与艺术、制作与创作的关系上往往顾此失彼、不甚成熟。当然,这也是中国电影成长过程中的一种必然经历。
“成长的烦恼”很多
过去一年,“网生代”流行、软电影当道、大制作普遍遭遇滑铁卢的现实,反映了当下中国电影文化一种浓重的“草根化”倾向。这一方面是因为互联网普及的确在很大程度上给予了更多普通人以文化表达的机会,而这些表达又借助市场的力量撼动了昔日文化精英的话语权。另一方面是因为,最近几年电影市场向二三线城市普及,观众群的性别结构、年龄层次、受教育程度、经济状况、社会地位等方面发生了明显变化,使得中小城市观众掌握了更大的市场决定权。在社会转型、经济调整、城镇一体化的过程中,电影文化的确有可能向下沉淀,向草根靠近,并且成为某种生活情绪的宣泄和调整渠道。
当然,我们也应该意识到,通俗与庸俗不同,尊重与迎合有别,娱乐不等于无度,票房不是评价电影的惟一标准。一方面,观众在接触到越来越多的优秀文化产品的同时,自身的文化素养和审美能力会不断提高;另一方面,文化产品始终担负着一定的文明引领、素养提升的使命。“贱人”电影、“粉丝”电影、“恶搞”电影中,某些低俗化、低贱化、丑陋化现象应该引起我们反省。如同过量的食品添加剂会对身体健康造成伤害一样,超出伦理和审美底线的娱乐添加,也会给人的精神健康带来潜移默化的危害。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正是当下中国电影的现实写照。中国电影仍然处在蜕旧变新的过程中,创作者的新老交替正在进行,新市场、新观众带来的电影美学观念冲突还在调和,市场机制尚未成熟,电影价值观的探索和表达还缺乏自觉意识,甚至高新技术对电影创作观念的冲击也还正在消化,特别是电影还未能找到与当下中国的变迁与发展、当下中国人的奋斗与梦想息息相关的叙述方式,这一切都说明中国电影正处在成长的烦恼中,中国从电影大国发展为电影强国还任重道远。
账号+密码登录
手机+密码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