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与文学的融通——评《刘禹锡诗传》
——评《刘禹锡诗传》
作为一代“诗豪”,刘禹锡以其自成一家的创作实绩与昂扬果敢的人格光辉卓然挺立于中唐诗坛。后世为刘禹锡立传者代不乏人,卞孝萱先生的《刘禹锡评传》与吴汝煜先生的《刘禹锡传论》尤为出众,两书均以微观视角深入探讨刘禹锡的家世籍贯、仕宦交游、作品真伪等一系列问题,梳理全面,辨析缜密,堪称力作。然而长久以来的传记撰著多偏重学术研究,缺乏必要的情感投入与人文关怀,使得传主、作者、读者之间存在一定隔阂。肖瑞峰教授的《刘禹锡诗传》的出版则弥补了这一缺憾。
肖瑞峰致力于唐代文学特别是刘禹锡研究三十余年,功力深厚,学识渊博,其1995年出版的《刘禹锡诗论》被学界誉为“国内第一部以宏通的视野和多元的视角对刘禹锡诗进行系统研究和综合考察的学术专著”。而《刘禹锡诗传》则独辟蹊径,在视阈、笔法上均勇于创新,不囿于材料的欠缺,不困于作品的辨正,在合理想象的基础上适当发挥,以娴熟的技巧糅合写实与虚构,兼取学术、文学之所长,以诗歌为中心全面观照刘禹锡一生的悲欢浮沉,涌动其间的是诗人对父母朋友的温情暖意,是身处逆境的纠结迷茫,是理想受挫的困惑坚守……该书力求以同情的、理解的目光无限接近刘禹锡的真实世界。
《刘禹锡诗传》以诗为媒,采用文学传记的方式凸显刘禹锡曲折传奇的人生经历与复杂超脱的心路历程。作者认为所谓的文学传记即“以生动的文学语言和丰富的文学手段对历史事件与人物进行描摹、刻画及渲染,必要时还可以稍加发挥和引申”。该书将刘禹锡的一生分为风华少年、初涉宦海、流金岁月、谪居沅湘、岭南烟云、巴山夜雨、皖东足音、重入庙堂、三牧上州、放歌洛阳十个重要阶段,更以大量笔墨挖掘其被贬时的生活状况、精神风貌,一气呵成的酣畅叙述中跃动的是刘禹锡对生命的体悟、对诗艺的追求、对人格的完善……在梳理人生轨迹、探索心路历程的基础上,该书将刘禹锡的诗歌创作分为两个时期:前期自永贞元年(805)至宝历二年(826),即诗人谪居朗州、连州、夔州、和州时期,诗歌风格是“饱霜孤竹声偏切,带火焦桐韵本悲”;后期自宝历二年至会昌二年(842),即诗人晚年居洛阳及“三任上州刺史”,诗歌风格是“心如止水鉴常明,见尽人间万物情”。刘禹锡将沧桑悲凉、欢喜希冀尽数打入诗歌,终在“国家不幸诗家幸,赋到沧桑句便工”的磨难与蜕变中成长为一代“诗豪”。
《刘禹锡诗传》还从社会历史角度挖掘刘禹锡遭遇的政治事件与纷杂的人事变迁。刘禹锡贞元九年进士及第,以“三登文科”的辉煌战绩走上波谲云诡的中唐政坛,历经德宗、顺宗、宪宗、穆宗、敬宗、文宗、武宗七朝,其间屡受冲击,困于藩镇割据、宦官专权、“牛李党争”,个人的进退出入与政治的发展走向密切相关。作者以深情婉曲的笔锋勾连贯通诸多与刘禹锡息息相关的重要人物,全面展现“永贞革新”的演变历程,详细解读革新措施的利弊,并从革新集团与敌对势力两方面寻找失败原因,得出的结论更为客观可信,对于评价“永贞革新”具有积极意义。本书以诗歌编年的方式牵引出权德舆、皎然、灵澈、柳宗元、元稹、李绅、白居易、韩愈、令狐楚、李德裕、张籍、王建、裴度、杜佑等叱咤文坛、政坛的风云人物。无论是情投意合还是逢场作戏,刘禹锡都曾与他们酬唱赠答,甚至与政敌牛僧孺亦有往来。本书通过刘禹锡、牛僧孺二人尴尬又微妙的关系,披露出“牛李党争”的颇多史实。在刘禹锡的宦海沉浮中,诸多耳熟能详的历史人物悉数登场,在如何对待刘禹锡起落问题上人品风格自现。本书通过对宏观历史风云的观照凸现个体的无奈孤寂以及动荡时局中文人的命运多舛。
《刘禹锡诗传》凭借丰富的学术积淀对刘禹锡作品涉及的历史人文知识详加发覆,多有创获。作者对刘禹锡诗歌提到的人物传说、地理沿革、历史典故甚至科举制度、教坊组成、机构变迁均有严谨考辨,真知灼见闪烁其间。如对“甘棠”“骑竹”“木雁”“集贤殿”“知制诰”“河中府”“庾令楼”“承明庐”等词语的解读深入浅出,以小见大。更为可贵的是该书在微观的诗歌鉴赏中突破传统研究聚焦于千古名作而忽视不够成熟的作品的局限,详细解析《武陵书怀五十韵》《聚蚊谣》《游桃源一百韵》《竞渡曲》《海阳十咏》《插田歌》《连州腊日观猎西山》《鱼复江中》《巫山神女庙》等刘禹锡创作的各个时期中不甚出名的作品,藉此引导读者深入认识刘禹锡诗歌创作的渐进历程。
如果说刘禹锡是中唐诗坛上的异数,那么《刘禹锡诗传》则是传记文学中的另类,该书以深厚浓郁的文学色彩特出于以考证辨伪为主的学术著作之中。肖瑞峰以扎实的学术功底与杰出的文学才华生动再现刘禹锡豪健激越、瑰丽绚烂的诗意人生,并以其严谨的态度、宽广的眼界使得《刘禹锡诗传》在同时具备文学外壳、学术内核的双重优势下避免了堆砌材料、考证繁冗的弊端,将丰沛的感情蕴藉于行云流水般的叙述之中,精彩点评点染其间,令人过目难忘。
账号+密码登录
手机+密码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