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艺术的新可能厚植于大地上 ——记“大地之歌——2023美丽中国纪事”展览
“大地之歌——2023美丽中国纪事”展览现场
这里遍布从“乡土学院”到“美丽中国”实践者的“行动网络”,汇集社会各界对美丽中国、美好生活的“未来提案”,承载美丽中国跨界创新的“智联网”,呈现全国首个“美丽中国案例文献库”……即日起至3月27日,由中国美术学院主办的“大地之歌——2023美丽中国纪事”展览在中华世纪坛艺术馆展出。展览通过对全国30多个省市自治区的300多位艺术家、学者、设计师、企业家以及案例者的采访,积累成大量文献、影像素材,是继去年“特写——美丽中国的一百个艺术实践”展的第二次大展,也是全国规模最大的“美丽中国案例文献展”。
“旅客朋友你们好,由世纪坛前往各个美丽中国实践地的列车马上到站……”随着“站台”广播的提示音响起,此次“田野调查”也同时启程——圆环形观展路线营造出列车既视感,带领观众在田野车厢之间奔赴穿梭,亲历现代化掀起的巨变。展览分“生态”“乡村”“社区”“数字”及“未来提案”五个主题板块,并推出“从乡土学院到美丽中国”特别单元,展品涵盖文献资料、影像视频、装置陈设等。展厅中,以案例与提案为媒介贯穿全局,引入“九宫格”和“四象限”研究工具,从媒介、手段、目标和影响四个方面,用最平实易懂的语言沟通外界、传递信息内核。在初步搭建的“美丽中国线上档案交互系统”中,观众可以根据板块内容、实践属性筛选特定案例,实时建立起当下与未来、此方与彼方的互相联通体验,多维度地呈现“美丽中国”实践的丰富面貌。
这是一次基于新时代、新命题下的艺术探索,是一次立足中国大地、聚焦人民生活的社会实践……展览一经启幕,观众便对此给出了若干种定义。一场由“纪事”引发的雄辩悄然发生。
艺术“在场”,创新构建美丽中国
党的二十大擘画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蓝图,并把美丽中国纳入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目标之一,强调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色,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必须立足建设美丽中国这个关乎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根本大计。文化艺术介入社会经济发展和美丽乡村建设,正如阳春白雪与原乡大地的有机互动,将成为其特色发展、差异发展的破题之钥。
就建设美丽乡村而言,艺术工作者常在思考,该如何通过艺术实践的链接、转化作用,深度融入到美丽乡村建设中去,让乡村深厚的历史文化遗存、丰富的民俗文化传承、优美的自然资源景观用起来、活起来、美起来?中国文联副主席、浙江省文联主席、中国美术学院学术委员会主任许江建议,聚焦规划政策,加大艺术乡建工作的统筹和扶持力度;聚焦新教育改革,加快艺术类院校创新办学体系建设;聚焦社会效应,加强美丽乡村共建共享共治发展理念。而“大地之歌——2023美丽中国纪事”展览背后的行动可谓一次先行者的初探。
2021年,中国美术学院成立美丽中国研究院,倡导“以中国美术助力美丽中国”,在跨界贯通中打开生活艺术的新可能,在落地实行中激发文化生产的新方式,从文创、文旅、文教、文娱四个方面,打造艺术智库、公共美学、社会创新“三位一体”的研创平台,形成艺术文化赋能社会发展的新实践,为“美丽中国”建设贡献人文艺术的新能量。历时两年,参与者对近十年来“美丽中国”建设的300多个全国性艺术实践开展了调研行动,进行取样、访谈、编码、研读、阐释,建立起全国首个“美丽中国案例文献库”,并从中遴选出近百个具有社会性、艺术性、示范性、创新性和可持续性的典型案例在本次展览呈现。这100种“美丽中国”的建设经验和温情故事,将艺术对乡土体系和生活世界的修复、激活和再造之力全盘托出,也是对艺术实践发挥其社会功能责任的生动诠释。
跨界贯通,激发乡村内生动力
当茫茫戈壁建起中国首个火星模拟基地——“火星营地”;当废弃材料通过艺术再生,变为留守儿童的装置乐园;当海拔4700米的高原游牧社区通过文创产品构建起“帕卓巴游牧人合作社”……乡村内生动力被文化艺术的创造性所激活,形成自为、共创的发展机制。展览中的案例遵循研究,从生态、乡村、社区、数字四大板块出发,分别归纳其现实意义。“纪事”因其质朴而丰富,因其真实而动人。此时,这场直面现实症结,真切地体察当地、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实践,更像是由艺术串联起的综合学科跨界实验。
“生态”板块体现“开发绿色价值,人与自然共生”的理念,以“开源”“平衡”“循环”“修复”作为主题,涉及安吉“余村全球合伙人”模式带动绿色经济发展,助力共富共建;“再造衣银行”项目建立完整服装回收再利用体系,提升衣物的循环利用率等案例。“乡村”板块呈现了寻找文化根源、重建乡土家园的面貌等实践案例。实践者在挖掘和记录真实乡土民俗艺术的同时,结合新材料与新技术再创造以打造新民艺,其中有通过影像人类学的方式长期跟踪记录黄河区域民艺的《大河唱》音乐纪录片;也有通过公益创业机制扶助困境母亲,以纪实摄影展览的方式引发社会关注的“幸福工程”。“社区”板块以创新的方式寻找重新联结社区关系的独特切入点,试图开创多元立体的公共空间模式。“人机智能交融,科技动力赋能”在“数字”板块案例中得以体现。在这些案例中,数字技术的应用使文化遗产得到了时代新发展,新技术不断解锁文化资源潜力,如通过遗产数据和实际规划的良性互动、促进东北地区村镇复兴改造的“中东铁路(黑龙江段)建筑群数据库”等。数字辅助梳理、记录历史遗存,活化非物质人文资源,促进从古到今的资源“转化”。
此次展览还有一个饱含温度的亮点——以中华世纪坛为枢纽,邀请每个人面向未来的美丽中国提出“提案”,共同编织美丽中国跨界创新的“智联网”。行李箱中满载的“未来提案”,由受邀的科学家、艺术家、工程师、企业家、农民、工人、学生等不同群体共同为未来“美丽中国”献计献策。或是体现人文关怀的未来中国老龄化问题,或是关注人工智能、“元宇宙”、生物、太空领域的奇思妙想,或是走进菜市场、从基层民生着手的创新创造……从近百个“未来提案”中,可以洞察广大人民群众对美丽中国的无限畅想以及凝心聚力、共建共荣的行动力。
“‘美丽中国’建设是个系统工程,牵动着生态、生产、生活多个领域,涉及自然生态、城乡风貌、产业创新、人文素养、社会伦理等各个方面。”中国美术学院院长、美丽中国研究院院长、展览总策划高世名介绍,从区域发展到基层治理、从城乡规划到社区营造、从生态修复到乡村振兴,再到每个人的身心安顿,均涵括其中,可以说是环境之美、生活之美、心灵之美的总和。在艺术维度上,“美丽中国”建设之关键是要在新时代城乡建设中再造一种中国人的风景;从社会维度讲,“美丽中国”建设之核心是乡土体系的修复和生活世界的再造;希望通过“2023美丽中国纪事”,可以让无数实践者们的“点滴之功、一己之力”聚沙成塔、涓滴成河,让无数建设者们默默耕耘、久久为功,共同谱写出美丽中国的大地之歌。
账号+密码登录
手机+密码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