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薪火相传中华丽绽放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胡一峰 时间:2023-01-10 【字体:

在薪火相传中华丽绽放

——评“浙江省文艺名家孵化计划”戏剧汇报演出《我们的三堂课》

去年12月14日晚,西湖岸边的蝴蝶剧场,在“浙江省文艺名家孵化计划”戏剧汇报演出暨毕业典礼中“毕业”的10位青年戏曲表演艺术家,是一群深受时间眷顾的人。楼胜、蔡浙飞、章益清、杨霞云、张琳、蔡晓秋、黄燕舞、鲍陈热、姜艳、杨崑,他们与戏曲结缘的经历各有特色,专攻的剧种、行当各不相同,但自从入了戏曲门,就把自己的个体时间融入了中华戏曲的历史时间,以“择一事、终一生”的信念,践诺力行,修艺进德,向传统艺术的宝库不断开掘,现在,时间也回馈了他们丰厚的艺术成果。

张琳《玉簪记·逼侄赴试》(图片来源:《杭州日报》)

“浙江省文艺名家孵化计划”戏剧汇报演出以“我们的三堂课”为名,用著名越剧表演艺术家茅威涛的话来说,这里的“课”是名词也是动词,既具体也抽象,早课、午课、晚课,是戏剧人练功的每日必须课,也是从青年到中年至晚年的人生常修课。大幕拉开,舞台上硕大的时钟充当了背景,走针的滴答清晰可闻,著名节目主持人白燕升对时间流逝的精到阐述,把观众带入“逝者如斯夫”的厚重之中,给了这场演出满满的仪式感。六位现场表演者用情用功用心诠释着他们对各自剧种艺术和人物形象的理解,让我们看到了“浙江省文艺名家孵化计划”的成功。这成功当中蕴含着三个关键词。

其一,传承。戏曲是我国传统艺术的瑰宝,传承是保持其文化生命力,激活其艺术创造力的不二法门。传承的关键在演员“身上”。名家孵化计划紧扣这一特性,为入选孵化名单者聘请了汪世瑜、茅威涛等名家。导师们把全部的舞台经验和艺术心得倾囊相授。不论从导师们的讲述中,还是从弟子们的领悟中,都反复提到了文化修养、文化底蕴、美学表达,都以做学者型演员、增强自己的书卷气为追求。这场传承没有停留在技术层面,更是一种艺术品德的传承、文化精神的传承、文化责任的传承。在这场艺术精神寻找载体的旅程中,导师团甘为人梯,既当引路人,又做摆渡人,完成了一次令人欣喜的薪火相传。显然,这样的传承是符合文化发展规律和戏曲人才培养规律的。《我们的三堂课》以及名家孵化计划进行了可资借鉴的探索。

其二,绽放。刚从蝴蝶剧场拿到“毕业证”的这些“学生”,其实早已是各自剧种挑大梁的青年名家。他们曾获得过“浙江戏剧奖·金桂表演奖”,也不乏戏剧梅花奖、文华表演奖的获得者,还有人是在网上圈粉无数的“戏曲爱豆”,这一点,从汇报演出线上直播时网友们点赞之热烈就可以看到。线下舞台上,不论是张琳《玉簪记·逼侄赴试》里潘必正的风流倜傥、柔肠千转;章益清新版《梁祝·英台哭坟》里祝英台的至情至性、哀婉凄绝;鲍陈热的《心·痴梦》里崔氏的悲欢交集、悔怨杂陈;还是黄燕舞《藏书之家·三跪求书》里范容的文人肝胆、爱书如痴;蔡浙飞《苏秦》里苏季子的六国封相、志定意坚;楼胜《临江会》里少年周郎的踌躇满志、沮丧失落,都得到了淋漓尽致的演绎。十位进入孵化名单的青年戏曲表演艺术家,虽为带艺投师,却以转益多师的谦逊和对艺术的虔诚,全情投入到学习之中,采风、观摩、演出、研讨,历经三年,终于在《我们的三堂课》的舞台上迎来了自己的华丽绽放。我想,2022年12月14日的夜晚,对他们而言是值得铭记的,对浙江戏曲而言也是值得纪念的。这是一次集中亮相和检阅,是演员对艺术理解的升华,也是艺术对演员付出的回馈。

其三,希望。《我们的三堂课》给人以生机勃勃之感。这种感觉不仅因为参与演出的艺术家都还年轻,还因为所有名家孵化计划者,都传递出一种开放、兼收并蓄的姿态。真正的传承在本质上是一种创造,而创造必须交融汇通。导师和学生在讲述各自剧种的未来时,都提到要不断向话剧、向别的剧种学习,充分体现了开阔的艺术眼光和高明的文化观念。同时,在阐述表演理念和舞台表演实践中,诸位青年名家遵循导师的教诲,努力追求程式化和性格化的融会贯通,也正符合大多数当代年轻观众的审美诉求,可谓切中时代风尚的脉搏。值得一提的是,本次名家孵化计划由浙江省文联在省委宣传部的指导和支持下成功举办,是运用我国文化体制的优势,通过组织化的方式,推动戏曲人才培养和戏曲事业繁荣的一次创举。

(作者:胡一峰,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理事,中国文联理论研究室副主任)

分享到:
【打印正文】
意见反馈

本页二维码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