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届鲁迅文学奖揭晓,文学怎样讲好中国故事

来源:《中国民族报》 作者:王艳 时间:2022-11-29 【字体:

11月20日,“中国文学盛典·鲁迅文学奖之夜”在中央歌剧院盛大举行,这也是新时代中国文学首次以盛典的形式通过直播在公众面前亮相。第八届鲁迅文学奖35位获奖者在颁奖礼上领受这一中国文学的最高荣誉,与全社会共同见证新时代文学的勃勃生机、星光璀璨。

鲁迅文学奖创办于1997年,是代表我国最高荣誉的文学奖之一,设有中篇小说、短篇小说、报告文学、诗歌、散文杂文、文学理论评论、文学翻译七个奖项,每4年评选一次。

与时代同行,为人民书写。文艺是时代前进的号角,最能代表一个时代的风貌,最能引领一个时代的风气。举精神之旗、立精神支柱、建精神家园,都离不开文艺。第八届鲁迅文学奖展示了2018年至2021年中国当代文学各门类、各文体创作卓越成就的作品,既有秉笔直书的现实主义观照,也有奔放的浪漫主义抒怀,更有对艺术方法与表现形式的大胆探索与实践。

在中篇小说奖获奖作品中,王松的《红骆驼》致敬祖国核工业事业中的无名英雄,书写“奋斗青春,无悔抉择”的人生主题;王凯的《荒野步枪手》是观照当代军旅生活中的一扇窗,赞颂可亲可敬的基层官兵;葛亮的《飞发》以浓烈的“港风港味”讲述新的香港传奇,从一个侧面展现了香港的时代精神风貌……

在报告文学奖获奖作品中,蒋巍的《国家温度》全面描写国家扶贫行动;欧阳黔森的《江山如此多娇》以激情昂扬的文字,发出贵州人民脱贫攻坚的声音;丁晓平的《红船启航》记述了党的伟大创建史和南湖革命纪念馆的建设史……

在诗歌奖获奖作品中,刘笑伟的《岁月青铜》有着饱满的家国情怀,弹奏出新时代雄浑大气的旋律;陈人杰的《山海间》以富有灵性的笔触,呈现出西部的神奇自然景观以及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臧棣的《诗歌植物学》格物致知,从身边所见的植物中深入发掘诗意和美学……

获奖作品在题材上具有丰富性、广泛性和多样性等特点,建党百年、脱贫攻坚、时代英模、乡村振兴、生态建设等主题,无所不包;同时在地域上涵盖了祖国的天南地北,从帕米尔高原到青海湖边,从西北戈壁到江南水乡,从香港到贵州……作品体现了作家们“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和扎根中华大地的书写,展现出中国社会的现实风貌和中国文学旺盛的生命力,文学事业枝繁叶茂、欣欣向荣。

美美与共,共有共享。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少数民族文学是中国文学版图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凭借作品《荒原上》获得中篇小说奖的蒙古族青年作家索南才让,在本届评奖中备受瞩目。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李敬泽表示:“作为一个国家级的奖项,鲁迅文学奖具有很强的导向作用。在评奖的过程中,我们不能失去发现新作家、基层作家、青年作家的勇气。索南才让的获奖,对于本届鲁迅文学奖来说有着重要的标志性意义。”

从青藏高原走向中国文学至高荣誉殿堂,索南才让一直在游牧生活中书写草原的辽阔与深邃,《荒原上》讲述了6个来历和性格各异的男人凑成一支临时的灭鼠工作队,进山灭鼠、保护牧场的故事。“我是青海湖边的一个蒙古族牧民……我要真诚书写广袤草原,和草原上可亲可敬的人。”当“80后”作家索南才让身穿蒙古族传统长袍,站在颁奖台上发表自己的获奖感言时,这不仅是属于一个牧民作家梦想照进现实的高光时刻,也是少数民族文学在新时代攀登艺术高峰的历史性时刻。

本届鲁迅文学奖获奖作品中不乏反映边疆民族地区的作品。各民族持续广泛深入的交往交流交融早已打破了地理空间的局限,边地也早已不像想象的那么神秘和遥远。作家积极在广袤的中华大地上和丰富的民间传统中寻找、发掘、萃取鲜活的文化元素,既而使得以边地和各族群众生活为背景的作品成为新时代文学创作的新潮流。

诗歌奖获奖诗集《山海间》被称作是一部“走遍西藏山山水水写下的心灵之作”,作家陈人杰从浙江到西藏,从援藏到留藏,在西藏的生活经历和行走足迹给予他无穷的灵感和充沛的感情,创作出“立意高远、意象丰赡”的诗歌。

短篇小说奖获得者董夏青青是一位在新疆工作10年的军旅作家,获奖作品《在阿吾斯奇》是她在帕米尔高原走访了数十个边防哨所后的创作,戍边官兵可亲可爱的形象以及他们将青春挥洒在边境线上的故事,成为作者创作的原型和动力。

此外,中篇小说奖提名作品、罗伟章的《寂静史》,报告文学奖提名作品、马丽华的《青藏光芒》,散文杂文奖提名作品、阿瑟穆·小七的散文集《解忧牧场札记》等,这些现实主义作品在展现祖国的辽阔壮观和各族人民丰富、美好生活的同时,显示出独特的美学风格,以文学的力量促进各民族的交往交流交融,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

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尤其值得一提的是,本次颁奖晚会是中国文学四大奖项(茅盾文学奖、鲁迅文学奖、全国少数民族文学创作骏马奖、全国优秀儿童文学奖)首次以中国文学盛典之名、用晚会直播的方式致敬文学,旨在通过各种形式融入现代传播格局,更好推动优秀文学作品在全社会的传播,更好地彰显文学的价值和力量。

如何更好以文学的形式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今天,我国一大批优秀作家正在用卓越的作品呈现中国的历史与现实、梦想和荣光。少数民族文学同样可以有所作为。要积极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智慧和精髓,描绘出中国当下生动鲜活、多元共生的文学现场,塑造具有时代精神特质的新人形象。中华各民族拥有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经过代代相传,为文学创作积淀了宝贵资源。各民族作家要立足中华民族的精神世界与传统文化,创作出具有中国精神和时代价值的优秀作品,不断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

新时代以来,通过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发掘、继承和思考,中国文学有了更强的文化自信,彰显出磅礴的中国文学力量。新时代新征程上,作为中国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少数民族文学更应立足于中华文化根脉,从优秀传统文化和日常生活中汲取灵感和素材,通过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将个人生命情感深植于时代,创作出更多无愧于时代、无愧于人民的作品。

来源:《中国民族报》2022年11月25日第05版

(作者:王艳,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首届全国文艺评论新媒体骨干培训班学员)

分享到:
【打印正文】
意见反馈

本页二维码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