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大箴:一片文心在墨田
作为新中国培养的第一代艺术史论家和美术家,中央美院教授邵大箴先生为中国美术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深为美术界敬重。11月26日至12月5日,由中国美术馆、中央美院共同主办的“中国美术馆学术邀请系列展:文心墨韵——邵大箴艺术展”在中国美术馆举办。展览展出邵大箴美术研究成果的大量珍贵文献,以及近年来创作的中国画和书法等作品100余幅,全面回顾其艺术人生。“纵览邵先生的学术与艺术成就,可以提炼为7个关键字,即‘教’‘编’‘译’‘著’‘评’‘绘’‘书’。他的成就不仅在于自身丰硕的学术与艺术成果,更在于他的艺术史论及艺术评论直接促进了中国现代美术的健康发展。 ”谈及为一位艺术史论家举办视觉艺术展览,本展总策展人、中国美协副主席、中国美术馆馆长吴为山表示,“文”“墨”两方面皆不可偏废。
邵大箴著《现代派美术浅议》
河北美术出版社 1982年
文心: 著作等身,泽被来者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我们幸运地被派往苏联学习美术,那时新中国成立不久,由于经受了长期战争的磨难,百废待兴。虽然物质生活艰苦,但人们对未来充满信心,王莘的一首《歌唱祖国》唱遍九州大地、唱出了人民的心声。怀有崇高理想的青年人,尤其对未来充满期待。我们正是在这样的社会氛围中被选派到苏联去学习的。”邵大箴说。他与夫人奚静之,正是上世纪50年代中国美术人“留学到苏联”,从而深刻改变新中国美术创作与理论研究图景的翘楚和代表。
作为当代中国美术界学贯中西、著作等身的美术史论大家和名师,邵大箴从上世纪50年代开始研究西方美术史,从溯源古希腊罗马艺术到通研西方美术的现代发展,他以宽阔的学术视野译介艺术西学、阐发深刻见解,尤其在改革开放时期为中国美术借鉴外来艺术洞开了朝向世界的窗口,开拓了世界美术研究新的领域。他的治学定位始终立足于中国传统文化根基,深度研究中国美术文化的学缘、学脉、学理,把握中国传统画学的精髓和中国美术的现代之路,在一系列关于20世纪中国美术的研究著述中寻源论本、鞭辟入里,在建构现代中国美术的学术图景这一重大课题上堪称领衔先导的名师。
展示艺术史论家的艺术成果,实物展示自是重中之重。此展的一大亮点就是通过学术梳理,整理并展出了反映邵大箴自20世纪50年代留学伊始至回国后,于中央美院史论系从事美术史教学工作的60余载岁月中,分别在介绍西方美术、研究中国传统文化、建构当代美术评论和教书育人4个方面取得丰硕成果的珍贵文献实物130余件。其中有20世纪60年代《邵大箴给中央美术学院学生上课时讲授希腊、罗马、埃及等国美术史的讲义》珍贵手稿原件,以及《论毕加索的艺术》《印象派:美学观念及其他》等重要论文手稿,《世界美术》 1979年第1期(创刊号),曾认真为学生批改的博士论文等众多珍贵文献。展览还展出了同为美术史论家的邵大箴夫人奚静之在美术史研究、教育及理论建构方面取得的丰硕成果。
“如何正确认识西方现当代艺术和我们如何建立自己的美术评价体系,两者之间有密切的关系。美术理论界在广泛接触外来艺术的过程中,更深切地认识到学习和研究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 ”邵大箴曾这样说。在中国美协主席、中央美院院长范迪安看来,邵大箴长期关注美术创作实践,涉猎美术各门类各领域,以理论评论的视角研判美术思潮、现象,评介优秀美术家的实践成果,为美术创作提供理论指导;事业为公的文化情怀、高屋建瓴的学术眼光和精准透彻的观察视角,都体现在他难以计数的文章和著作之中,以广博、睿智的学术见解温润人心、泽被来者。
绵延太行景(纸本水墨) 邵大箴
墨韵:纵向吸收,横向移植
“我们都知道近些年,邵先生画了一批作品,但画了多少、画得怎么样,在这次展览中才能得见。”范迪安说。在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美协名誉主席冯远眼中,展览标题的“文心”是学术,“墨韵”自然就是邵大箴创作的绘画和书法作品。
“他的学术研究严谨、理性,其绘画却任情绪恣肆,充满感性的个人情趣与细腻的人文关怀。阅尽丹青春色,心会画事沉浮,意通古今墨韵,在理与情之间获得平衡。”吴为山说。邵大箴的作品大多为山水之作,以水墨为本,略施淡彩,无论大幅小幅,都有信手拈来的逸兴和从容写就的灵趣,充满道地的“文人画”风韵。“他有一句话:‘纵向吸收,横向移植’,他的作品也是这样,既充满了文人画传统,在点画之间达致自由世界,同时又加入了西方绘画特别是印象派的画法元素。”冯远说。
“先生所作,皆‘心画’也。在取景布势上,邵先生的作品均有远近错落、跌宕变化之境,山水丘壑层层相依,连绵如缕,留白之处便是云气生发、天际空远之象,生成一片透彻澄明,从中可见‘澄怀味象’和‘澄怀观道’的追求。”范迪安这样认为。而在中国美协名誉主席靳尚谊看来,邵大箴的作品画面结构有很多新意,同时在笔墨和意境方面亦有现代意识。而他的书法作品风格也极为独特,简淡自然,含蓄内敛,如羚羊挂角,无迹可寻。其中很多作品将书法艺术与自己深厚的艺术理论阐述相融合,呈现出独特的艺术风格:如展览中展出的《邵大箴画语录》《文艺修养——读史和在生活实践中积累》《审美的民族传统和民族特色》等作品正是其学术与艺术在心灵层面的对话,人、书在此构成精神与形式合一的杰作。“他的绘画与写作形成互补,亦是寄托情怀的一种方式。”范迪安说,一如展览正厅悬吊的“文心墨韵”展名,是山水意境、学术论文与邵大箴先生埋首工作的图像的“互补”融合。
账号+密码登录
手机+密码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