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材好,也要经营好——评刘先琴长篇报告文学《张庄之问》
刘先琴的长篇报告文学《张庄之问》(湖南教育出版社2020年6月出版),关注河南省兰考县张庄村在短短几年中,旧貌换新颜,成为当代中国向贫困宣战并取得辉煌成就的一个时代样本。这部作品有着强大的艺术感染力,所仰仗的并不只是题材的优势。鲁迅在谈到木刻时曾深刻地指出:“单是题材好,是没有用的。”文学创作亦然。
《张庄之问》有着大气、精巧的艺术结构。创作任何文学作品,特别是长篇文学作品,作者唯有善于结构,精心布局,才能笔锋所向,若庖丁解牛,切中肯綮,游刃有余。至于具体如何结构,此中亦有妙谛在焉。李渔在《闲情偶寄》中说得好:“文章一道,结构全体难,敷陈零段易。”其言甚浅,其理至深,深得文学创作结构艺术之真义。《张庄之问》就善于“结构全体”。
在《张庄之问》作者刘先琴看来,张庄这个黄河最后一道湾上一个小村庄的巨大变化,其实是中国向贫困宣战的一个缩影。图为张庄村幸福路。新华社记者 郝源摄
作品分上、中、下三部,分别是“此水此山此地”“毋改英雄意气”“会它千顷澄碧”。这三个标题,作者直接引用习近平总书记《念奴娇·追思焦裕禄》中的有关词句。张庄恰好是焦裕禄工作过的地方。上部鸟瞰张庄的现状与历史,恰切允当,至为本色。当今张庄不再是梦,作者以特写镜头,提纲挈领式地展示张庄在村容村貌、产业经济、文化建设等各方面所发生的翻天覆地变化。作者更多的笔墨是宏观回溯历史上张庄的贫穷与落后。张庄之所以有今昔两重天梦幻般的巨大变迁,关键在于党和国家扶贫理念的指导和政策上的支撑,还在于当地党员干部与广大群众发扬焦裕禄精神,多谋善断、不懈奋斗、善干事业的英雄气概。中部以“毋改英雄意气”为题,贴切,自然,这种勇于开拓、忘我拼搏的精神,终于成就张庄人无比自豪的收获,是故用“会它千顷澄碧”为第三部分的标题,也是恰如其分。《张庄之问》写了不少的人与事,如果不先构建与所叙述内容相契合的“大间架”,很容易成为没有章法的流水账。而现在采取的这个艺术结构,有着《文心雕龙》所说的“乘一总万,举要治繁”之叙事功效。
思想是作品的灵魂,能统摄、照亮作家在作品中所写的一切,包括人物、情节、环境等,使本来并不起眼的细节与描写,拥有震撼人心的冲击力。《张庄之问》注重思想上的挖掘。比如说,所谓“张庄之问”,从字面理解,是张庄人如何发扬焦裕禄精神,卓有成效地摆脱贫困、走向小康之问。但作者没有就张庄而论张庄。在她看来,张庄这个黄河最后一道湾上一个小村庄的巨大变化,其实是中国向贫困宣战的一个缩影:“张庄在扶贫攻坚方面所付出的行动和努力,为中国的广大农村,乃至更多的贫困地区、贫困群体的脱贫提供了可以借鉴的经验和价值。”也就是说,日新月异的张庄,其实是脱贫攻坚的时代样本。作者因此把“张庄之问”视为重大“中国名题”,有关中国内陆贫困地区广大农村未来发展之走向。这显示出作者的问题意识与思想站位。
文学创作要刻画有血有肉、个性鲜明的人物。李渔《闲情偶寄》认为戏剧作品应该“说一人,肖一人”。脂砚斋则赞叹《红楼梦》中的人物“人人俱尽,个个活跳”。《张庄之问》的中部“毋改英雄意气”,在一定程度上不妨说是颇具“英雄意气”的人物列传。以村支部书记申学风与先后驻村的第一书记孙兴文、王卫、王晓楠为例。申学风党性坚强,顾全大局,做事果敢,思路清晰,家里曾有个开了20年的预制板厂,鉴于厂子与全村发展旅游业的产业发展布局不符合,他就果断把厂子关了。孙兴文认真、细致、踏实,喜欢实地调研,其“民情笔记”翔实、全面。王卫协调能力强,善抓重点,与村干部探索的土地流转,解决了许多实际的农业问题。王晓楠则思维敏捷、思路宽广,颇具现代企业家精神,懂得如何将社会企业模式与张庄的产业对接。他们身上,凝聚了新的时代精神与时代内容,因而能带领广大群众开拓出一片新天地。
刘先琴深情地说:“感谢我的脚下这方属于黄河属于开封叫做兰考的土地……《张庄之问》的每一个篇章,每一段文字,都来自这块土地上每一棵泡桐的绿叶里,每一树桐花的清香里。”没有她无数日子“身入”“心入”“情入”的辛劳采访与悉心写作,就不会有这部《张庄之问》。可见,题材好,也要经营好。
《光明日报》( 2021年05月05日 06版)
作者:钟明奇(上海应用技术大学人文学院教授)
账号+密码登录
手机+密码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