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艺作品岂能拿糟粕当正道
前不久,名为《娘道》的电视剧在卫视热播,该剧以民国初年为时代背景,描绘了主人公瑛娘与5个孩子之间聚散离合的传奇故事。然而,这部作品却呈现出了收视率与口碑的撕裂:一边是收视率远超同时段其他电视剧,一边是豆瓣评分只有2.6分、86.7%的观众给出一星评价。这种撕裂和争议正源于该剧将糟粕当正道。
根据该剧导演的解释,“娘道”的含义是“生而无求、哺而无求、养育而无求、舍命而无求”。该剧主创似乎想要展现母爱的无私和伟大,但事实上,该剧传递出的价值观恰恰与之背道而驰。
一方面,该剧试图展现母亲的无私奉献,实质上却将女性物化为生育工具。比如,主人公在难产高喊“保我儿子!我这条贱命算什么,我一定要给继宗生出儿子”,事实上泯灭了女性在独立个体意义上的价值,仿佛传宗接代是女性最大的价值。这是一种对于女性生命权利的偏见。另一方面,该剧还传递出一股浓烈的“重男轻女”思想。诸如“要怪就怪我吧,怪我生不出儿子”“我这条贱命算什么,只要能给二少爷生儿子”等台词反复上演,母凭子贵、“儿子是宝、女儿是草”的封建糟粕思想沦肌浃髓。在提倡男女平等的当下,这些台词极为“扎眼”。
这也让我们不得不发问,在如此封建桎梏下的所谓“娘道”,是真正的“娘道”吗?答案恐怕是否定的。母爱也好、娘道也罢,在对子女默默付出、无私奉献的同时,享有作为母亲的权利和作为女性的尊严,平等而又无差别地去疼爱子女,恐怕才是母爱的真谛。
老舍在《我的母亲》中刻画出了一个战争年代勇敢而又坚毅的母亲形象,在刺刀和饥荒中“不软弱”地保护着儿女;陈忠实在《白鹿原》中,将作为母亲的仙草描写成男权的附庸,这也注定了她命运的悲剧性,然而在让人唏嘘之余,她的悲惨命运带给人们的更多是对封建礼教的批判与反思。时至今日,承载着这些母亲形象的书纸虽已泛黄,但读来仍字字千钧、句句泣血,成为歌颂母爱的永恒经典。
近年来,随着文艺创作市场的勃兴,一批批优质的文艺作品脱颖而出,丰富了人民群众的精神生活,涵养着主流的社会价值。但同时,由于过分追逐市场导向和经济效益、囿于文艺创作者个人的思想境界和专业素养等因素,文艺作品市场也呈现出了泥沙俱下的现实图景。不仅《娘道》等作品价值观出现错位,近几年,手撕鬼子、子弹转弯的抗日神剧有之;轻侮英烈、歪曲历史的恶搞作品有之;情色媚俗、刺激感官的低俗作品有之;渲染物欲、鼓动享乐的轻浮作品亦有之。
这些价值观严重扭曲和错位的作品,不仅丧失了文艺作品所本该拥有的审美及文化价值,影响了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长远发展,还消解着社会赖以维系的道德文化及主流价值,产生不良的社会影响。因此,对于这种文艺作品价值观错位的现象,我们应当保持警惕。
文艺作品承载着引领风尚、成风化人的重要作用。因此,文艺创作者应当在浮躁浅薄的社会思潮、物欲横流的市场大潮的冲击下,保持清醒的创作头脑、独立的思想定力、正确的价值导向。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所强调的那样,“要通过文艺作品传递真善美,传递向上向善的价值观,引导人们增强道德判断力和道德荣誉感”。唯有如此,才能真正创作出无愧于历史、无愧于时代、无愧于人民的优秀文艺作品。
账号+密码登录
手机+密码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